历史人物素来有多种形象,夹杂着不同社会阶层的刻画过程,在这过程中又结合了多种艺术创作过程,所以最后被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形象有可能和真实的相去甚远。我们把这些形象一个个的抽丝剥茧,除了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物,还能看到各个阶级在他身上付诸的寄托。这大概就是中国历史独特的地方吧。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物就是刘基。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一个有着很多历史形象的人物。随便捋一捋:学富五车的儒者,羽扇纶巾的智略家,能掐会算的半仙,经天纬地的帝王师。基于这些个形象,又衍生出了很多的典故,甚至有些还会被人引作佳话、视为参照。这是多么大的一个误解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我们模拟了一个完美的人物然后以此为准,并在这个不那么完美的社会践行,结果是不可想象。
我们需要还原一下这些美好的误解。
(1)羽扇纶巾
首当其冲的是这副羽扇纶巾的形象,太多人认为刘基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这可能因为隆中对和时运十八策,可能因为决胜了脍炙人口的战役,也可能仅仅是因为那些文献野史的功劳,而在正史里,刘基的形象其实很颠覆。
《明史》曰:“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
刘基不是一个白面书生,而是一个长着络腮胡子、高大伟岸的形象;他也不是一个喜怒不溢于表的城府模样,反倒是豁达大气,慷慨激昂。
在这个形象里,倾注的是后人的良善,就像我们习惯了主角的浓眉大眼和坏人的尖嘴猴腮。皇帝的至高无上从来都是自己粉饰和逼人承认的,老百姓也没有办法一个个地记住那么多分门别类的名字,就干脆认为天下大合更应该归功于一个运筹帷幄的人,这个人要有仙风道骨、要有君子气度。中国对文臣最高明的描述大概就是羽扇纶巾吧。
(2)江南大儒
学富五车的儒者,这个形象不能算是一个错误。但是我觉得却不是很准确。刘基博经通史这一点应该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他和这个“儒”是有一定距离的。“儒”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名称。被称为“儒”的人,至少有四个必要条件:第一个是学识要渊博,能够融汇古往今来的大学;第二个是名节不能有污点,不能有跳槽的前科;第三个是所有历来儒者做的规矩得遵守,并成为一个卫道者,时刻准备为道而死;第四个是所有知道这套规矩的人都觉得自己不是儒,而这个人才是儒。所以经过这么一总结,儒这个形象简直和封神一样。
因为儒是一种统治工具,既然是统治工具那么必然是能服人的。那么被称为儒的人,才是被认为能够代表统治意愿去辅佐当世之君或是教育未来之君。刘基不是,他只满足第一个条件,后面的他都不满足。他曾是元朝的进士,皇帝心有芥蒂。
被朱元璋看作江南大儒的人是桂彦良。《明史/列传卷二十五》:
迁晋王府右傅。帝亲为文赐之。彦良入谢。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对曰:「臣不如宋濂、刘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
很多人认为这段话印证了朱元璋和刘基的君臣关系貌合神离。其实我觉得并不是朱元璋在贬低刘基,一方面这是皇帝给自己儿子的老师说的奉承话,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了在帝王心中儒士和谋士、学和术的区别。儒需要一根筋,刘基太会变通。
(3)帝王师
说到经天纬地的帝王师,就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了。实际上刘基在朱元璋没当皇帝时,他也许在朱元璋心里当过军师。这时他对刘基的称呼确实从来都是老先生,当没有听从刘基的建议而遭受打击时也会表现得很诚恳,主动认错自己没有遵从先生的教会。这一点命中了多少知识分子的软肋,这才是他们眼中的明君。
但事实是骨感的。在朱元璋当了皇上后,刘基做的最大的官是御史中丞,也就是御史台的三把手,连一把手都没当过。当时如果要算帝王师,应该是李善长,中书省左丞相兼太子少师,也就是皇帝和太子一起辅佐。把刘基视作帝王师应该就只是知识分子的愿望。刘基是前朝就及第的进士,是科举选拔的正规人士,李善长是什么人,连科举都没有参加过,怎么能作为帝王师呢?可惜这也只是知识分子们的一厢情愿。
做帝王师,这是古来多少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待遇啊,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有借助帝王的认可,再作用于当世才是人生价值的归宿。但历史何曾厚待过知识分子呢。
(4)神算刘半仙
能掐会算的刘半仙,可能是老百姓最朴实的愿望吧。皇帝原来是个和尚,说天命所归得天下那是他自己编的,老百姓认为的是有一个半仙的人物在辅佐他,这才是天命。
此外,刘基“尤精象纬之学”可能也是一方面原因。在古代通天文星象之术,相当于掌握了高级科技知识,重要事项需要用这门知识来粉饰,更多不知如何决断的事情也需要这门知识来抓阄。
洪武四年,刘基辞仕归乡,朱元璋专门手书一封问刘基天有异象的事情:
“天象叠见,天鸣已八载,日中黑子见三年。今秋天鸣震动,日中黑子或二或三,或一日更有之,更不知灾祸自何年月日至。……今差克期往卿住所,为天象事。”
如此可见一二。刘基不是半仙,只是正好坐这个位置的人。
剥离了这么多的善意误解和美好寄托,我们可以去说一个真实的刘基了,一个可借鉴之人的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