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特别感同身受。以前一直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有人能理解,但是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自己。突然九豁然开朗了许多。以下是文章的内容(略有删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种感觉:
痛苦,焦虑,纠结。
日复一日地剥夺自己身上的精力。
整天的生活都被一种无力感给包围。
常常反思,批判自我,真的很痛苦。
但是千万不要停止思考,不要因为回避痛苦,停止思考我到底想做什么?
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它也是一个必须在痛苦中才能完成的思考过程。
克里斯纳穆提他有一段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弄清楚我们想做什么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但在青少年时代如此,在我们一生中,这个问题都存在着。除非你亲自弄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否则你会做一些对你没有太大意义的事,你的生命就会变得十分悲惨,正因为你过得很悲惨,你就必须从戏院、酗酒、阅读数不尽的书籍、做社会改革的工作以及其他事情来让自己分心。……你一旦发现真正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然后你就会有能力、信心和主动创造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你只好去做人人羡慕的律师、政客或这个那个,于是你就不会有快乐,因为那份职业会变成毁灭你自己及其他人的工具。”
对于那个时候的我而言。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振聋发聩。
并且,我绝望地发现:
我身边的大人们,长辈们,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
在用自己不清楚也不想要的东西
把自己最纯粹的内心杀死,
然后掩埋。
我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里了解到:人的任何想法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哪怕是非常荒诞的想法,比如梦。
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像看弗洛伊德破案一样地去分析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挺有意思的,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
看完了弗洛伊德的,再看阿德勒,霍妮,弗洛姆。初步了解了整个精神分析学派。
尤其是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人的思想是如何被社会给塑造的,我们以为自己很想要的东西,可能都是别人给我们的。
接着往下看,就看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了解到了罗杰斯。
这可真是个伟大的心理治疗家,他第一次让我意识到了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什么叫做无条件认可。
其实我们活在世界上,很多时候所受到的关注和爱都是有代价的。我们考试考得好,爸爸妈妈就觉得你是个乖孩子。亲戚长辈们也会口口相传。
所以很多好孩子其实心里非常地害怕。害怕让家长失望。害怕一旦自己考得不好,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
这就是有条件的爱。说到底:本质上是一种交易。
但是罗杰斯让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无条件的爱。
他告诉我,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而是全心全意地先尊重别人。
这种尊重别人的过程就是倾听,无条件地认可咨询者说的每一句话。
当一个人被爱和尊重包围的时候,他就会放下自己的一切防备,开始真正地去打开自己,认知自己。
因为他终于知道,坐在他对面的那个人是完全相信自己的。他不需要再有任何戒备,也不用再担心自己的任何缺陷暴露出来会被嘲笑。
在与这些心理学著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反思自己。我的注意力也从怨天尤人的无力感慢慢地回到了我自己的认知上。
所以我的高中生涯除了画画,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学心理学。
当我有了新的认知,新的知识体系以后。再来看这些人生意义和社会问题,我的心态宽容了很多。
我开始明白:
人是很复杂的一种社会性动物,每一个人也是被自我和社会反复书写的一本故事集。
不同的初始条件和成长经历就会造就各种各样的人。
因此我不再偏激地把所有不追求人生意义的人放到对立面。那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开始被我放下了。
了解人的过程,也就是了解我自己的过程。我不再执着于某一个瞬间的我。我相信自己是会改变成长的。
因此,也不再那么害怕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了。
因为那只是现在的我不喜欢。
也不再那么恐慌这个事情背后是不是有非常大的意义。
因为那也只是现在的我,看不到背后的意义。
后来创办绘画教育公司,学习管理的时候,我才知道我当初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看待自我的方式叫做成长型思维。
与成长型思维对立的就是固定型思维。
每周六从上午7:00开始坐车出发。晚上9:00才能回到宿舍。只教两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车上。
发现自己还蛮开心的,并且不觉得这个东西很辛苦。
对我而言,其实当时有很多可以去做教学的地方,而且可以给我开出1万块钱的月薪。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我而言诱惑很大。(所以后面我的确也去了,发现自己不喜欢为了考试去教画画。)
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明白了,我喜欢做教学,喜欢研究教学的方法,喜欢教别人如何来画画。
这个事情不管赚钱和不赚钱,我做起来都会开心满足。
这个事情不管结果是否美好,只要去做就会开心满足。
这就是我最想做的事,所以大家也可以问一问自己:
如果大家现在有一件想做的事情,你也可以想想这个事情是否能符合上面这两个点呢?
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不想做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才想要去做别的事情的话,这个想法不会帮助我们成长的。
因为这个做法的动机就是在逃避。
在稻盛和夫《干法》这本书中,他讲了一个自己的工作经历:
年轻时稻盛和夫也曾想离职,但哥哥斥骂:“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吧。”一语惊醒梦中人,23岁的稻盛和夫暗下决心:先埋头工作,不再发牢骚,发自内心用格斗的气魄、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
虽然看起来有点像鸡汤,但是我是非常相信这段经历的。
因为他非常清楚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逃避而做出来的决定,只能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海斯,我个人认为是人本主义学派继罗杰斯之后,当代活着的,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
他非常深刻的分析了逃避的形成机制和作用。
他说:心理痛苦本来就是正常的,试图逃避或者控制痛苦才是各种人生问题的源头。
仔细想一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都是为了逃避痛苦。
我们从小到大都这样:
读什么兴趣班,补什么课,选什么专业,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
主动权好像一直不在自己手上。
上了大学呢?
一下子来了那么多选择的主动权,反而不会选择了。
在工作里还是这样。
仔细想想现在这个工作是怎么来的?
是不是我们自己放弃了,妥协了?
逃避只会让我们回避自己真正的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工作不顺,觉得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自己,觉得工作环境勾心斗角。
不否认某些公司存在客观的环境问题,但是我们选择离开公司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究竟是因为哪些能力不足才无法适应这个环境呢?
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才是导致我们想要离开公司的主要原因。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去学习提升这样的能力?如果我们回避了这个问题。即使再换一个环境,我们仍然会面临同样的困境。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有这么一些公司,他完全不看重人际关系。他只看重你的业务能力。
OK,那我们可以试着去找一找,有没有这样的公司?
不管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是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你都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之处,
并且冷静地分析了你想要离开公司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所致,还是由于外部因素所导致(比如公司有人排挤打压你)
这些都是我们在正视问题后所做的决定。
如果什么都没想清楚,就是觉得不爽才想离开,这就是在逃避问题。
逃避当然不是毫无用处,他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暂时的安慰。但却会把问题积累起来。
逃避得越多越久,问题就积累的越大越深。
直到最后一根稻草来临,我们就会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这一切。
就这样结束吗?
不甘心吧,
怎么能够就这样结束了呢!
所以我们沉住气,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
一起来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这是一个很累很辛苦,很不容易的过程。
不过这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过程。
我的成长经历和我所学习的知识告诉我。
想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关键线索就是:
童年
还记得文章开头吗?我写了我为什么要做美术教学的原因:
一直以来我所接受的美术教育都是混乱无序的,不讲道理,靠感觉的。所以我希望我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大家觉得绘画的背后是理性的,有迹可循的。
这件事情就是在帮助别人学习画画。但同时也是在填补我自己的童年遗憾。
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自己的童年
我就是一直在治愈自己的童年,青年。不过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不幸的。
我对于我童年的认知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反反复复,分析自己越久,对于这个童年的认知就越客观。
自我认知的是螺旋式上升的
童年时混乱的美术教育,对我而言这是一种磨难,也是一种机遇,这个初始的混乱,逐渐成就了我现在想要做这个事情的决心。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很有可能你还没有清晰的认知自己的过去。
我推荐阿德勒在《超越自卑》里使用的方法:
1-准备好一张纸和一支笔,开始回忆自己的人生。
2-从你能有记忆的时候开始,一般是三岁以后,一直回忆到你的青少年时代。
3-按照顺序,每一个年龄段,都写下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我也曾经让很多同学或者朋友写过这个,根据我的经验,一般写着写着,就知道自己童年的遗憾或者缺陷大概是什么了。
这就是你的人生痛点。
但是解决痛点的方案,是需要自己不断尝试才能确定的。
在尝试解决方案的过程,你也会对自己的痛点认知越来越清晰。
比如:
小明通过分析,终于知道自己的人生痛点,就是缺爱。
于是他找了一个女朋友,叫小红。
小明和小红整天黏在一起,一开始挺高兴的。
但时间一久他慢慢发现,他要的不是这种黏在一起的感觉。
但他曾以为爱就是这种感觉。
于是他又开始反思人生,回想童年,才终于在某些关键的时刻想起来,原来他缺乏的是深度的信任。
所以小明和小红不再完全黏在一起。
小明开始学习去相信他人。他决定从完全相信小红开始。
无论小红做什么决定,他都全力支持。
这种信任感也让小红开始学会完全相信小明。
此时,他生命中最大的痛点,才终于开始在渐渐地补完。
于是他继续把这种信任感迁徙到他周围的人。
当然这个反馈过程有好有坏。
所以他又会继续开始反思,为什么会有人背叛我呢?
好在他没有完全自暴自弃。
开始学习,渐渐明白。
信任不是无条件的支持。信任的本质是深入的了解。
于是他又开始改变,学习如何倾听,如何去理解别人。
你看,小明的认知在不断地升级,小明的痛点也在不断的转化。
由一开始的缺爱,转变成了想要去理解别人。
童年只是一个发动机。
真正决定最后结果的是你人生中的无数次选择。
但不管多少次选择,只有正视问题,提升自我认知的选择,才是让自己成长的选择。
那么故事继续回到我身上,当毕业后我开始从事线上美术教学后,我又遇到了更多的故事。
我在这个新兴的线上教育行业里,终于可以放心地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教学了。在学生的帮助下,慢慢的把绘画这门课变得更加系统严谨起来。
对于那些并不是要把绘画当成使命的人。我也希望,在这一趟绘画学习旅途中,绘画陪伴过他,他也渐渐的认清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想要什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成长。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巴菲特的故事。
有个司机曾经问巴菲特:
我有很多事情想做,但我又不知道做什么?
巴菲特说:你可以在一张纸上写上15件你最想做的事。
这个司机回家认认真真地写了,花了一周的时间。
后面在机场接送巴菲特的时候,司机把纸条给巴菲特看了看。
“现在,从里面选5件你认为最重要的。”
巴菲特专注地看着司机,司机恍然大悟:
“我知道了!我应该把所有的精力倾注在这5件事情上。”
“错了,重点是你永远不要去碰剩下的事情。”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能及时的认知到自己不喜欢做什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收获。
所以如果你明确的知道了自己不喜欢现在的工作。那就要及时止损。去做自己喜欢的。
但是如果你还没有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那就不要冲动。
先沉下心来,重新认识自己。
勇敢地去面对自己一直回避的问题。
最后,真心祝愿大家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