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先生在自己的课程中提到:
中国的文化中,主要是做顺民,偶尔做硬汉,必要时做隐士。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聪明人或者顺势而为的人,大体是如此的。
过于刚硬,则容易折,过于委屈自己,难免落得懦弱,被人欺侮。
其实从心理学上,我们需要认识一个词,叫做攻击性。
对于生性偏柔的人,合适的时间表达出自己的攻击性是自保,也是自我展示。
不得不学会。
以下,是有关如何合适的表达自己攻击性的知识。
【问答】
1.
问:现实生活中,由于害怕破坏人际关系,太多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怒火,如何才能合理地表达不满,又不至于伤害对方不伤害自己?
答:多使用“我感受是什么这样的句式”,而少说“你伤害了我”。如果你说“我很愤怒”,那就意味着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一旦说“你伤害了我”就意味着指责对方。
当然无论再怎么有技巧表达攻击性是可能,难免会给对方带来伤害,这时候要看看这个关系是否能承受,甚至化解这份伤害,一旦关系中有一方能很好的做到了承受并化解,那么两个人会看到攻击性就是生命力。
攻击性就是生命力,可以产生摩擦,摩擦力也是动力源之一。
2.
问:什么是攻击性?哪些表现可以视为攻击性行为呢?
答:
举例回答:我对你说“我很愤怒”,这就是表达攻击性。但如果我打你,这就是破坏性。如果我不去攻击你的身体,但我实实在在的破坏你的利益,这也是破坏性。
3.
问:为什么是我觉得我需要发出攻击后,“母亲或者客体能让我得以幸存”的感觉?而不是母亲或者客体得以幸存”的感觉,是我的觉知模糊了吗?
答:“母亲或客体能在我的攻击下得以幸存”,这是最具有概括力的表达,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母亲或客体被我“杀”死。另一个“母亲或客体惧怕被我“杀”死而报复惩罚我,因此我体验到被杀死。
这两个含义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攻击性就是死亡力量。
实际上攻击性的发展需要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是我太弱小,所以担心表达攻击性而被毁灭。【担心自己】
第二阶段:我强大了,我开始担心我表达攻击性而伤害了所爱的人。【担心别人】
当既不必担心自己会被惩罚,又不必担心会伤害所爱的人时,攻击性就完整的转化成了生命力。
即可以接受别人的批评,又可以去批评别人,那自然是完成而合适的。
4.
问:有没有这种可能,人们通过电影游戏,体育等娱乐节目释放很多攻击性,所以花的票钱很多时候是治疗的费用?
答:是的,这是非常好的理解。没有被驯服的攻击性,不能单纯压抑者单纯压抑着见不到光的攻击性就会变成恶魔,一旦压抑不住,开始像火山一样喷发,那就会带来巨大的破坏,所以人们通过观看攻击性的影视,玩攻击性的游戏,可以释放心中的“恶魔”。
一切都是治疗,单纯的压制负能量的表达,不能真正带来正能量。
言论的流通也是一种负能量的疏导。
5.
问:父母接不住我的攻击性怎么办?家里吵架了,母亲会叫上其他亲戚来家里指责我?
答:我给你的建议是:不要去攻击接不住的人,甚至要少,攻击现实感很重要。如果表达攻击性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给周围人带来痛苦,那当然要控制攻击性,您可以采取别的方式,比如找资深的咨询师,他们是经过大量训练,更知道如何转化攻击性。
6.
问:有没有可能因为对a愤怒而把这种愤怒发泄给了b,然后对a的愤怒就消失了呢?
答:我觉得不可能。这只是嫁祸行为,通常是不敢对a表达愤怒,转而表达给了b,自己貌似宣泄的愤怒,但其实对a的愤怒没有真正消失,同时又破坏了和b的关系。
7.
问: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是否就是把自己内心包裹的很严实的状态,不向别人展示攻击性,也不接受别人的攻击性,就意味着个人很孤独,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吗?
答:是的,我认为是这样的。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吧,那些口碑很好的老好人,却没有真正的朋友。因为攻击性就是生命力,如果剥夺了攻击性,就以为它没有生命力,它既生长不出自己的能量也接不到别人了,于是他就无法进入深度关系。实际上太孤独的人,常常要在自己内在想象和外部现实之间,建立起一堵牢不可破的墙。一方面防止外部世界攻击自己,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自己内心中那个全能自恋的恶魔攻击外部世界。
8.问:如果用爱去接受同事的攻击性,会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太过于好欺负?会更加加重同事的攻击性呢?
答:如果真的是用“爱”接受了同事的攻击性,那放心,一定是好结果。
但是我们常常不是用爱,而是用的软弱胆小和恐惧不敢讲,攻击性挡回去,因为担心被报复被惩罚。
我们太多的时候,把软弱当成了爱,而事实上,爱是需要力量的。
并且之前的内容中我也讲过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以工作为核心的社会领域,其主要规则是权力。在社会领域使用的珍惜规则,常常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附】
一个人的世界分成两部分:
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
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
两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规则,
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
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如果在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而摒弃权力规则,或在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力规则,都容易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是因为权力规则太多地侵入到关系中所致。
认识清楚权力规则,并合理去运用,这会避免我们在关系中沦为“它”的境地。
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新生命的出生,可能将改变整个家庭的权力格局;
孩子亲谁、认可谁,就意味着谁的权力会增强。
如果有人嫉妒母亲的这个权力,要去争夺它,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权力战争。
我们需要完整地看到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可以使用权力规则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也可以去构建一个事业。
但也要知道,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让你碰触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
权利规则实际上可以在职场上去运用。
9.
问:女儿从出生被送进了新生儿病房,跟我直接分离,大些后一直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也很少为自己争取权利。但最近在幼儿园表达出很强的攻击性,该怎么引导她呢?
答:
能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比被动封闭消极要好。
他不表达就永远没有被看见并被修正的机会,而他表达后虽然造成一定的破坏性,但这首先是呈现有了改变的可能,并且攻击并不一定都会带来坏的后果,也可能会让他和别的孩子处好关系。
我的建议是别着急引导,先试着共情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
10.
问:现在经常在男友面前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反而他很喜欢他认为这是真实的,我这是为什么呢?
答:
女人喜欢在情绪上攻击男人,男人要经得住,关系才能建立。
类似的,男人会在身体上攻击女人性,不就是这样吗?
在性中能酣畅的表达攻击性而又不伤害女人身体的男人,会给女人带来极大的愉悦。一些男人真有这样的逻辑:
你在情绪上攻击了我,我在身体上攻击你时就没有愧疚感了,攻击带来创造和生命。
例如,最初的受精卵形成就是一粒精子攻击一颗卵子。所以攻击性还有伟大的隐喻。
每个人都有攻击性,都会主动或被动去表达攻击性。
不会向外表达攻击性的人,就会转而向内表达攻击性,也就是攻击自己,久而久之,自己就伤痕累累。
【个人案例01 】
别人都觉得我是个好人,而我清楚自己是个“滥好人”,我并不完全喜欢这样。
当别人对我说“我觉得你很好啊,脾气又好,性格又好”,我内心转换成的语句是“你就是个窝囊的滥好人,什么都替别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活得真累。”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答案:我为什么会成为“滥好人”?我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呢?
经过长期的读书和参悟,我渐渐明白了,因为自我的不完整,潜意识里非常依赖关系,靠关系来维持自我。
如果关系破坏甚至断裂,会带来不安全感、甚至是毁灭感。因此在我认为的重要关系中,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去维持和修复,很多时候会没有界限感,于是很容易受到攻击,换句话说,为了维持关系,我选择了被攻击。
然而道理明白了很多,开始改变的一小步却难以迈出。
人都是喜欢活在习惯里,即使不舒服,但因为非常熟悉,也带来很多安全感。
我深深地明白,自己无法做出颠覆性地改变,至少目前和将来很长的时间都不能,因为我的力量还非常微弱。但我至少要从微不足道的事情开始改变,从我有力量改变的事情做起,所谓“烂开始”是也。以前对于一些小事,我感到不舒服,但却敢怒不敢言,甚至表面上还继续“和颜悦色”。
现在,再遇到这样的小事,我的力量仍然不够强大去改变应对措施,我还是敢怒不敢言,但是我可以做到不“和颜悦色”了,我任由情绪在身体里升起,我允许自己有生气的外在表现,比如自言自语、发出不愉快的声音、不说话、走一走,找信任的人说一说,等等。
当我允许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对我也很友好,它很快就消退了。比起以前拼命压抑自己,现在我身体情绪的流动更流畅些了,我为此感动和高兴。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不被攻击,之所以容易受到攻击,是因为自己选择了被攻击。
清楚了这一点,就不再去责怪他人他物了,而是回归到自身,给自己关怀,与自己的情绪呆在一起。
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至少有力量去接受目前这一现实,接受和善待每一个当下的真实自己。
思考:合理的表达攻击性会让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今天终于明白了这个意思。
以前和家人不敢表达攻击性,尤其是不敢拒绝,也不敢提要求,给家人的感觉我是听话的,但内心的压制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
后来慢慢的,我敢于拒绝了,敢于提出要求,给家人的感觉是我变了,他们一时接受不了,那段时间过的很痛苦,好在我坚持下来了,我和家人现在的关系变得比之前好多了,我感觉今天的关系,变得比之前更真实。
表达攻击性,合理的表达,不仅不能破坏双方的关系,反而会越来越亲密。
【个人案例02】
午饭后,临时起意约闺蜜M看电影,她抱着一岁多的二宝匆匆赶来。看的正嗨,娃貌似想要小便,M飞快的抱着娃冲出观影厅,长长的走廊离卫生间还有一段距离,当妈的经验告诉她:娃憋不住了。瞄见走廊角落的垃圾桶,这一刻,M仿佛看到了救星。
小家伙尿的正惬意,影厅一位女性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嘿,你怎么把孩子尿这儿,大厅里有卫生间…。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女性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大意是孩子尿到垃圾桶给她们的清洁工作增添了麻烦,集体指责怨怼了M几句,做为“老好人”的M瞬间羞愧难当,竟然无言以对。
M虽然出入公众场合忘给娃带纸尿裤,但作为消费者到娱乐场所却被三个工作人员指责怨怼;M瞬间生出一股愤怒的羞耻感,并且这三位女工都是妈妈年龄段,常理下是可以理解带娃习性的。M更气自己却笨嘴拙舌没有回击对方。回到观影厅后再也没了来看电影的好心情,消费体验大打折扣,愉悦感瞬间降到了冰点。
作为老好人的M,常年不和人发生冲突。表面上看是脾气好心肠软,实则是害怕一段关系的毁灭,在关系中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需求和愤怒,采取迂回的方式延迟、压抑自己的感受,总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在社会关系、亲情关系、配偶关系中第一时间围绕着别人的感受,把他人当做关系中的主角。心理学中称之为“假自我”。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真自我”,即一个人的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真实感觉而构建;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会表达情绪的愤怒,展现出自己的攻击性。
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剥离了攻击性的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人,则是真实的,因此更有魅力。
M虽然没有在当时当事表达出自己的愤怒,但是愤怒的情绪就像流动的水,没有找到发泄的出口流经M的身体,就会在M的体内蹿腾,攻击M的身体。
如果M无法自我化解这份愤怒,就会无法自控的把愤怒带给身边亲密关系之人,呈现出小级别的“踢猫效应”。
为何不敢表达真实需求,内化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形成“滥好人”性格呢?
不敢表达愤怒,是觉得自己的愤怒会惹恼别人,害怕别人会回以更强的攻击性。
不敢表达渴望,是觉得自己的需求对别人来说不重要,也不会被别人满足。表达了别人不满足,会带来严重的羞耻感。
温尼科特说,攻击性是天然的活力,在好的促进性环境中,儿童的攻击性得以整合;即。
在原生家庭中养育者父母角色允许孩子展现出攻击性,并且可以很好的接纳包容孩子的攻击性,不会发生关系的毁灭,那么孩子的潜意识层面遇人遇事时就可以自然的展现出攻击性。
而在坏的剥夺性环境中,人的攻击性就会变成破坏性,并以反社会的方式显示出来。
活力,总是带着攻击性的。不管怎么惧怕攻击性,我们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他很容易像是虚假的,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
这就解释了“滥好人”在真实生活中却没有好人缘。
喜怒形于色的人却被称为“真性情”。
其实每个人都不好惹,特别是你自己也绝不好惹。那些看上去非常“老好人”的人,其实一样有根本性的自恋,一样容易有愤怒,只是没有表达出来,甚至都觉知不到。但如果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展现自己的报复心。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一件小事上,你被得罪了,而你出于种种原因没有表达出你的攻击性、你的怒气,结果这件小事你一直记得,总想着要扳回一局,多少年都放不下。但如果有一次,又发生了这种小事,你表达了怒气,然后你发现,不仅你觉得真畅快,对方也没有恼火,甚至你们的关系可能还变得更好了。
回到话题中的主人公M,愤怒难忍的她,听从建议找到了影院的经理,平和理性的表达了自己被三位工作人员指责怨怼的不满,并一再强调无需处罚她们,只是自己的愤怒情绪需要找到出口合理的宣泄出去。
现实生活中,由于害怕破坏人际关系,太多人不能当面当时表达自己的怒火。
一般采取延迟或迂回的方式。
那么如何安全合理地表达不满才能既不伤害对方,也不伤害自己呢?
武志红的建议是,多使用“我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句式,而少说“你伤害了我”。如果你说“我很愤怒”,那就意味着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一旦说“你伤害了我”,就意味着在指责对方。
当然无论再怎么有技巧,表达攻击性时,可能难免会给对方带来伤害,这时候要看看这个关系是否能承受,甚至化解这份伤害,一旦关系中有一方能很好地做到承受并化解,那么两个人会看到攻击性就是生命力,是人性的自然流动。
当阅读到最后:
总结:
攻击力是一种能量,承认并且良好的运用这种能量,可以获得好的亲密关系。
滥好人,有可能是委屈了自己,实际上是在攻击自己。
多说自己的感受,少说你—怎么样,和非暴力沟通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