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金马奖超级用户群的要求,读《刘大猫的财富之旅》书写读后感,读了以后,80后的我更是倍感惭愧。
1、财富在心里是否有模样。
路上的豪车与我无关。
作者说“我记得我曾经一无所有的时候,我就非常渴望财富,渴望更好的生活品质。那时候我走在路上,看到一辆豪车,我都会非常好奇,这辆豪车的主人是谁?他到底是做什么的?”
回想自己,第二个老板和我老公,都说过我,好像不在意钱,没有渴望财富。我自己也反思很久,发现好像是的,记得很久以前我走在路上,看到一辆豪车,我只是在想,这个开车的好有钱,但没想过瑜自己有什么关系,没想过自己要如何能买得起那样的车,那车多少钱,我工作多久或做什么工作能买得起。
所以,财富在我的心里本来模样就很模糊。只知道我的工资是多少,是否比同龄人高或低。。
2、环境的力量和“看见”的能力。
2000年我就接触了电脑,但双眼“无神”,只知道找个好工作。
大猫说自己很早就接触了电脑。回想自己,在18岁时就接触电脑,我学过打字,学过编程,因为学的是计算机,所以比别人更早的接触了电脑。
现在还能回想起来每次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换白大褂,拖鞋,然后用那个大头的电脑,输入枯燥的代码,觉得是惊喜,可是我倒没有感觉。
22岁左右,我就开始自己花钱学习计算机软件,学过做网页,ps,ai等等一系列软件,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像作者一样自己做什么赚钱,只想着可以用这个技能找工作。
自己也可以创业这个词也都是30岁才从东北来到北京后才慢慢进入我的头脑的。虽然自己25岁放弃国企去与大领导创业,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可以创业,工作时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提薪资,大脑就是那样的死性。。
只知道加班,做好手中的事。
我们班后来学计算机的,真有出息的就是一个男生,他后来自己闯荡到北京方正做编程,现在听说出国了。
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只是玩,完全没有想着用计算机或电脑做些什么。我身边也从来没有这样的人,甚至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当然自己阅读量有限,所以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认知。环境对人影响非常大。
现在起码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北京,相信环境和见识比在东北要好得多。
3、头脑里在想什么?
作者说:“我每天都在思考我应该如何理财,如何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如何去做一笔更正确的投资,如何保证我永远比别人更优秀。我真的在过去6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但毕竟自己还是太年轻,所做的事情事实上和自己的年龄并不匹配,这样的不匹配会带来更多的焦虑与孤独。”
我记得在作者那样的年龄里,我每天思考的就是找到了什么样的一个工作。有什么技能可以让自己立足。
例如来北京时我只想着可以找一份工作就好,能生存就不错。但是有的人来北京可能给自己的目标就是要来挣钱,所以会更努力的为自己目标奋斗,找更能赚钱或更接近钱的工作。
目标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
4、青春遇到阅读。
作者中学的时候无论追韩寒,还是其他,都一直在阅读,并且自己写作,还发表文章,练书法。青春还是很充实的。
回想自己那时傻傻的,阅读没有进入我的生活,反而迷茫,无聊,玩陪伴着我。
也记得我采访的很多人,都是在初中就开始大量阅读过很多书了,也有一些人生思考。
所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这部分很清晰,首先自己开始养成阅读习惯,为孩子做榜样。
5、魄力在哪里?
看这本书,有很多回忆,想起当时最喜欢看《视觉》,是一本时尚杂志,我记得好像是20还是30块一本,当时真的很贵,虽然很厚很厚一本。但因为我喜欢看里面拍的片子就一直买一直看。现在想想怎么就没发现自己的爱好呢,如果10多年前就开始接触拍摄,那就是另外一种生活了。
再看今天,目前做瑜伽老师的培训,我怎么就没有想过要出书,没有想过要合作开2级课程。我拍照瑜伽相片还可以,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要好好学学,专做瑜伽拍摄呢,怎么就没有胆量和魄力呢!
但是今天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突然没有那么懊悔和埋怨自己了,想起了有人说的:“币圈机会很多,不要着急,记录情绪,学习反思,等待机会”。其实生活中遇到的机会也是一样的道理啊,我也可以每次都记录反思,增加觉知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