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儿童,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敏感期不仅是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也是影响其心灵、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他们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家长教师没有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儿童的心里就会紊乱,容易乱发脾气,甚至变得乖戾。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
一个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大概会经历31个敏感期,每个敏感期会有特定的习惯。在这里主要分三个部分来介绍这些敏感期。
第一部分:感官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决定了孩子如何认识世界。
感官敏感期涉及到的感官很多,最主要的是“口”和“手”的敏感期。
父母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孩子在一岁之前经常会将手放进嘴里去吃,而此时多数父母见状会以不卫生之由喝止住孩子的行为。其实这是孩子“口”的敏感期的表现,他通过吃东西,包括啃咬自己的手来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也是在唤醒手的功能。
作为父母,请不要打断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能做的是可以保证孩子在不陷入危险的情境下,尽量做一个看护者就好。过度的限制孩子不吃手,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有的小朋友在上了幼儿园后会出现咬人的情况,其实这不是单纯得攻击行为,很有可能这个孩子在“口”的敏感期时没有得到平稳的过度,而是向后延迟了。在他的概念里,以前吃自己的手是不允许的,那就咬别人试一下。 接下来是“手”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往往喜欢直接去反复抓取一些东西,包括玩具、食物、树叶等。
同样“手”的敏感期也是孩子通过手认识世界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要求自己系鞋带、拿玩具等。
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担心孩子做不好,而过多的代劳,就会破坏这个时期的敏感期,孩子长大后就会表现出动手能力差手脚协调性不好的现象。
第二部分:秩序敏感期。这是塑造孩子人格品质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跨度很长,在6岁之前,不同阶段,孩子有不同的秩序敏感期。这里着重讲两个。
一个是,在1岁半到3岁的“自我意识敏感期。”这个阶段孩子会表现出物权归属意识,最常有的表现是会说:“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什么都是我的。”
另一个是在2岁到4岁时的“内在秩序敏感期”。通常会表现为,孩子要求外在的环境必须有秩序,家里的东西必须按顺序摆放。比如有一天我孩子爸爸坐在床上休息时,她却突然哭了起来。
我赶忙问:“怎么了,宝宝?”
“这边是妈妈的床!”
原来是孩子爸爸在我平时睡觉的位置坐了一下。这样一个小小位置的改变孩子就会感到很不适应。
在这个时期父母不要觉得孩子“自私”,也不要认为他们太“执拗”。不要以武力和粗暴的言语吓退孩子,如果孩子内在的秩序和外在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成了成人。孩子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因为这种无序的感觉会使他丧失安全感。
父母应该做的应该是理解孩子的行为,倾听孩子的声音,不要通过表象就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配合孩子的秩序要求,及时“归位”,允许孩子及时发泄不良情绪等。
第三部分:社会规范敏感期。这一阶段会促进孩子社会性的成长。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孩子“逻辑思维敏感期”和“人际关系敏感期”,这两个敏感期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逻辑思维敏感期”出现在3到4岁,表现为每天问无数个“为什么”。各种奇葩的问题让很多家长烦心到招架不住。
是不是在知道了,原来孩子只是进入了“逻辑思维敏感期”了,所以再遇到孩子开启疯狂问“为什么”的模式时会淡定了很多呢!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敷衍,虽然孩子的问题无脑,但是他是要通过你的回答,来建立辨别事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总之得要付诸十足的耐心才行。
“人际交往敏感期”,这个时期起初表现为“一对一”式的,表现为小朋友之间互相交换玩具。到孩子5到6岁时,这个时候的交往对象会从1个发展到3到4人的社交群体。
在这个时期,孩子会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社交概念,并有了一定的社会性。作为父母不要过多地干预孩子交换物品是否等值,以及应该和什么样的小朋友玩等问题。而是应该放孩子自由,让其自己做决定。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能替其做决定。
生命是段神奇的旅程,在最初阶段,基因就像代码一样,早已暗暗编好了程序。成年人总是自以为早已深谙其道,可以快速的跳过程序告诉孩子答案,其实那只是在拔苗助长而已。
请尊重自然,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