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本科毕业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就是“考研”还是“就业”?
这本来就是学生职业发展的个人选择,但是却被赋予了很多“官方色彩”。
从媒体宣传到考核指标,在KPI至上的世俗中,考研仿佛成了更加好的选择,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所普通二本学校,觉得上二本最好的出路就是读研,全校上下都高度重视考研工作,也内卷了同层次的高校,已经成为了评价学生成长成才的“指标”。
可是,真的能够从本质上分清孰优孰劣么?还是应该齐头并进,同向发展。
按照家长的期待,进入普通二本学校,肯定没有保研资格,能够提升学历层次的就只有考研或者申请境外高校,大多数家庭来说,考研必定是首选。
越来越多的媒体宣传都是“学霸宿舍全员上岸”“科研小组全部读研”等等,不禁让大家佩服学生们刻苦求学的成果,但也会让大家陷入“信息茧房”。
考研正确,成为了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大一到大四,只要围绕考研这个核心指标,好像就做对了学生工作,关注了学生发展,任何思政教育就都有了成效。
我们从不否认,考研可以更好地带动学风,促进学生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良性的爱学习的好氛围。
同学们都有考研的想法,然后有所行动,自然去图书馆、自习室和考研教室的同学就多了,宅宿舍、打游戏、闲扯发呆的同学就少了,这必然是件好事。
考研结果数据漂亮,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培养成效,但绝不是全部。
毕竟能够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仅仅是四分之一,是更高层次高校选拔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是“掐尖”的路,而不是平坦的必由之路。
考研不是回避就业,更不是搞不清楚未来读研后的出路,究竟是为了在专业、行业领域内继续深耕,还是为了一纸文凭和好看的数据?
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思考和揣摩,要让学生们明白考研的目的,清楚读研的目标,更清楚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
我们热烈鼓励二本学生积极考研,但不是全部,我们做好引导、服务、管理、帮扶等工作,也要让这部分同学能够在考研这条路上不孤单,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助力。
还有四分之三的同学呢?最后的出路肯定就是就业了。
本科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能够养活自己,这本来就是平凡人的职业第一步,是需要积极鼓励和点赞的。
当然,也会有名校优生、考公考编、西部计划、振兴计划、应征入伍等其它方式,不管怎样的选择,都是和社会的第一次接触,都是要在社会上找到自我成长的沃土。
就业工作其实是最大的民生,高考咨询的时候,很多家长关心最多的就是就业,到哪些单位可以找到工作,即使读研,最后也要面临就业的出路选择吧。
对待就业,应该是学校最为重要“出口”,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质检点,落脚点。
你一个专业再好,国省级平台再高再强,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都是枉然。
虽然当下的就业环境有点难,但是总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访企拓岗,为学生们提供企业岗位信息,辅导复试面试技巧,从大一到大四,要在提升专业素养、强化专业技能上下功夫,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作者,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育人使命。
就业,同样可以走上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我也坚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辈子的,能够把当下的工作做好,就是对人生的最好的回馈。
有梦想的人是不会被战胜的,敢于用自己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去接触社会,去服务社会,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这些四分之三的同学是更需要关心和帮助的。
不管是“考研”还是“就业”,在当下都不是平坦的路,都是需要积极努力和辛苦付出的。
从二本学校走出,我们都希望同学们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实从入校开始,竞争和赛道就已经呈现了,既辽阔,也挑战,赐予了我们更多的力量和希望。
赛道不一样,但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路,都同样要大力发力、精准护航。
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所需,有针对性开展职业生涯的辅导工作,不是非黑即白,更没有孰轻孰重,有的是每一名学生都要找到自己未来的路,这就足够了。
拿出行动,积极行动,落实行动,在并行的路上一起奔赴青春梦想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