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人生,应该是既能面对幸福,也能直面痛苦,这样活着,才没有危险。只要幸福不要痛苦,怎么说来都是很愚痴的念头。
事实上,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可怜,这并不能称为“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为基础的。比如,你看到乞丐很可怜,你给了他一块钱,但这对他的生命并没有什么明显改观。如果你在施舍的同时,给他一句鼓励,一个笑容,甚至能够给他某种技能,这才是真正慈悲的表现。
对于人生,其实没必要轻易地下结论。可能在某一个时期,你确实没有什么收获,或者失去了很多,就这一个时期来看,你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但从禅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生命的过去时态,你难道不应该告诉自己:“没关系,我还有未来吗?”
我们总是为了一些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而大伤脑筋,比如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但可悲的是,从来没人发觉自己很愚蠢,哪怕是因为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而错失了生活的美好风景,也不会有所愧悔。
能够有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我们就应该感恩、珍惜了。在经济滑坡的那段时间里,多少人都在因为生活问题而焦急不安。所以,当你在职场上遇到了烦恼,可千万不要只是盯着烦恼不放,如果没了工作,你的烦恼恐怕只会更多。
生活是需要确立一个目标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锐意进取,在受挫时依然前进。只是生活目标的确立,必然要切合实际,任何脱离实际的目标都无异于是空想而已。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慈悲就是:当你搭建起空中楼阁时,有人能毫不留情地拆穿,并且点醒你。对于这种人,我一向将其尊为良师益友。
生活就是个道场,它承载着我们的欢欣,也施加给我们痛苦。但禅者看来,痛苦与欢欣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比如,你失去了恋人,这是件痛苦的事,可如果你运用禅的智慧来思考,便能觉知,失去旧的便等于迎来新的,生命总是在不断成长,所以,失去的那个必然已经不在适合自己了。如此去想,痛苦的经验便成为了身心成长的阶梯。
人们盲目地征服自然,但却连自己的习气和毛病都征服不了。人们盲目地相信自己,结果造成了种种自然灾害。虽然肯定人们的自我能力,但人也要认识到自我能力也有不足的时候。如果我们想到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会生出征服自然的心,这就好比,我们想到的是征服自身的习气毛病,那么我们每一天便都活在进步之中。
从世俗角度来看,人际关系问题确实很麻烦,但从禅的角度来说,世上的人不过是同质吸引的,好人遇好人,恶人碰恶人。任何一个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人,都会带给我们一些收获,只不过有些收获呈现出来的是不愉快和痛苦。但如果你在不愉快的背后看到对自我成长有益的部分,那么你便是如禅者一般地认清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于是,你便不会盲目地责备他人,而是满怀慈悲地对待别人,即便别人给你带来了刁难。
世间事物都有各自的内因、外缘,没有哪个人能够独立于社会、独立于他人而存在、生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与他人处于一种无聊的关系中。如果,你能把他人纳入到自己的生命轨迹中,并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你就能保持一种慈悲、谦虚的姿态,此时,善缘就会大大出现。
智慧的人时时都有一种“自己是过客”的感觉,他会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自己不可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己能够永久占有的。当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你才能在生活中保持着身心的弹性,从而过得自由洒脱。
当我们缺少慈悲心时,就会因他人的一点伤害而痛不欲生,我们在烦恼的火焰里承受着煎熬,却忘记了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可以敞开心扉来对话的。唯有那些从禅的角度看待人际关系问题的人,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心怀慈悲地与人交往。
经常有一些年轻学人向一位老僧提问,请教一些人生哲理,老僧最后说:“只要你们抛弃那颗依赖心,自己去寻找答案,那么,生命才能真正地属于你们。”他的弟子说:“为何师父不从一开始就拒绝回答这些人的提问呢?”老僧说:“我不忍。”这是个既智慧又慈悲的人,而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这类人。
一个僧人请教他的老师:“为何人的心量会有大小的分别?”禅师说:“你先在心里造一堵城墙,然后再造一根汗毛。”弟子说他造好了。禅师便说:“不论是在内心造城墙还是造汗毛,用的都是你自己的心,可见,你的心真是可大可小呢。”这是说明,我们的心量大小完全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并不是靠着别人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