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下为读书笔记及自己的感悟,打勾为推荐阅读。
【2017年11月】
1.《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原因很简单,人们就是喜欢为自己所做的事找一个理由。
对比原理:同一件商品的价格显得更贵或更便宜,这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展示的前一件商品的价格。先将比较贵重的商品展示给顾客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互惠原理:社会默认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有效地说服他人的工具,在于在它的影响下,人们会轻易答应一个在没有负罪感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平时彰显自己正直的人,也许是最难推行他本着正直的各种建议。
相互退让:即在希望别人答应自己的要求时,先提出一个更难的要求。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个举动要使被请求者感觉到是一种让步。其实第二个请求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请求,但只要它比第一个请求小,这个策略就会起作用。
一致性原理:一旦选择了某种立场,必须保持一致的压力迫使这些人产生要与他们过去的所作所为相一致的想法。而且毫无疑问,他们对此感觉良好(例如赌马赌马时,一旦选中,就会觉得自己选的一定是冠军)。
社会认同原理(我们会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尤其是武当我们认为那些人与我们相识的时候。)和多元无知效应很可能使大众漠视你的求助,明确指定一个人求救效果好过对大众呼救。尽可能准确地将你需要的帮助表达出来。如:救命!请帮我叫救护车!或是请把车开过来,我们需要帮助!
人们往往会模仿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而不是与自己不同的人。榜样必须是类似的,乞丐不会羡慕国王。
有效地模仿对方的说话方式,重复对方用过的词汇会得到对方的欣赏,从而使对方愿意与你在一起交谈,从而对成交有利。
当发觉自己被短缺的压力所困扰时,最好是采用两个步骤的应对方法。一旦我们感觉到受短缺影响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就应该把它当作一个让自己立即停止情绪波动的信号。恐慌和狂热是不会让我们做出明智决定的。我们应该冷静下来,重新恢复理智。做到这一点以后,就可以进行第二步了。也就是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想要这样的东西。假如答案是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拥有它,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它的短缺程度来决定它的价格。但是,如果答案是我们之所以想要它,主要是为了它的功能(即我们要的是可以驾驶、吃、喝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应该牢牢记住,不管这样的东西是供应有限还是供应充足,它的功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记住,供应不足的曲奇吃起来味道并不会更好。
喜说:读这本书深深觉得自己需要提高英语水平,好能早日读懂原版。这版是人大版,里面有译者自己加的部分没必要的专家解读和中国案例,会干扰阅读思路。说来惭愧,这本书早该在十月读完,却因为种种事由耽搁,拖拉到今天才读完一遍。勿忘初心。
2017.11.4
2.《只有医生知道1》张羽
带着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去听取医生的建议,并不意味着您就被医生绑架了,决定权永远在你手上。先听清楚,再有目的的提问。
医生首推的治疗方式,往往是他认为最适合你的治疗手段。你可以和他进一步讨论该方案的利弊和风险,治疗的话费如何,治疗本身有无创伤性,如果是药物治疗有没有哪方面比较特殊的副反应,治疗的预期效果如何等等。
面对医生,把自己最真实的情况都告诉他,告诉他你的病痛,告诉他这病痛是如何影响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告诉他自己曾经接受过哪些失败的治疗经验,告诉他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告诉他你有没有医疗保险,告诉他自己的生育状况,告诉他自己的家庭是如何看待这个疾病,并且能够在多大程度和层面上配合自己治疗,告诉他所有和疾病有关的疑惑。
换医院会诊,需要带足够多的资料。需带:病理切片,复印病历,最重要的是手术记录。
很多女性异乎寻常的关注自己的身体,进而借助图书、借助网络甚至是借助亲朋好友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以及完全无法复制对比的个人经历涉猎太多医疗相关信息,但又受制于自己有限的辨别能力而陷入无谓的迷乱和纠结。病人一时间无法认清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复杂性,治病迫在眉睫但她却始终没有办法和医生达成默契,或者没法对医生制定的医疗方案给予全方位的配合。这很正常,病痛会凸显人性的脆弱,甚至使人不可理喻。
健康知识的欠缺让病人感到自己从一个能够掌控生活的成熟的社会人突然变成了一个一无所知的人,他无法想象住院治疗期间他可能会被强迫做什么,可能面临的毁损和切除让他不免对未来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失控感和不安全感。让别人知道手术后他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手术能够帮她减轻痛苦、去除病灶,通过交谈要让病人知道他的健康会比手术之前更好。
手术大概几点钟开始,家属需要什么时候到场,手术室家属应该在哪里等候;手术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采用什么麻醉方式,半麻(硬膜外麻醉)和全麻(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他有知觉吗,有痛觉吗,全麻会让他醒来后变傻吗;手术后大概多长时间他能醒过来,什么时候能说话能喝水能下床活动,什么时候能自己控制大小便,什么时候能排气,什么时候能像平常一样吃饭;手术后什么时候换药,换几次药,伤口要不要拆线,什么时候拆线,拆线疼不疼;什么时候出院,什么时候能够生活基本自理,什么时候可以上班,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性生活。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却是每个患者都会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时刻谨记,对于眼前这个病人,这可能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或者唯一的一次手术,医生永远不要苛求每个病人都有医学常识,医生不解释别人就不知道,就可能发生悲剧。
喜说:这本书内容是关于女性生理和妊娠的,顺便科普了医生(尤其产科)的工作内容、付出和压力。推荐无论有没有婚育打算的女性都看看,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的潜伏期表现会有更深的认识。文中作者关于女性生育的价值观输出部分建议自行略过及屏蔽。作者关于生育权的观点我不认同。生育权不该是因为女性拥有子宫,就必须要生。而是女性可以自行决定要不要生,何时生。
2017.11.14
3.《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古典✅
脱困四问:情绪—事件—目标—行动
一旦你发现自己被事情或情绪所淹没,不妨跳出来自己想想“脱困四问”。
第一问(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个几分?(找出情绪类别)
第二问(Event):发生了什么?尝试客观不带情绪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发现不能客观,还带有情绪化的语言,请返回第一层,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
第三问(Target):我原本想要什么?情绪一定是对自己的不满意,通过对情绪背后事实的描述,就可以发现产生情绪背后的初心—某种期望或目标未能达到(找到期望目标差距)
第四问(Action):我如何改进?找到目标差距,就要正视自己,如何改变行动从而达到期望的目标。(行动改变)
喜说:这本书很喜欢,单独写了篇读书笔记。输出与输入同等重要,输出(写作)发现思维局限和问题,输入(学习)拓宽思维解决问题。学会对自己提问,理解也会越问越深。搭建自己的学习晶体树,有框架地系统学习。本书的头部效应观点对我的启迪非常大。学习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尤其是当下问题。反之则不能够发挥学习的最大效用,会引发一定程度地学习挫败感。
文中的组建自己的#今天学到了什么#话题很有意思,准备自备随身小本,每天记录想法和灵感。
2017.11.17
4.《学习之道》芭芭拉·奥克利
当你有机会向优秀导师或老师请教,要训练自己克服“囫囵吞枣”的学习阶段,并迫使自己直击问题正中要害,而不是借机向老师炫耀自己学过什么。同时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帮助是有意义的。但要小心,别让自己成为“粘人的学生”。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办法满足那些“永远无法满足”的需求。同时也要谨防自己陷入“我的答案当然正确”的心理,明明是错的还要强迫老师跟随你糟糕的逻辑步骤。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梳理思路,然后听听老师的建议。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会让学习材料看起来简单而有深度,他们既能设立让学生互相学习的机制,又会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喜说:原书内容较枯燥,总结了一下,共有以下几部分较实用观点:1.设定番茄钟(此观点来自《番茄工作法》,我曾写过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可在《效率·读书笔记》分类中查找),提高学习专注度;2.类似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观点;3.强调良好睡眠和放松转移注意力,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4.不断回想学习过的内容,进行输出,做到自己能讲出来,甚至写出来;5.构建自己的“学习晶体树”,梳理知识逻辑;6.运用比喻和联想记忆法;7.这个观点第一次接触,我觉得很有意思,之后会尝试借鉴:答题时由难到易,难题-如果理解超过2分钟-继续简单题-次难题-简单题-直到最后返回做初始难题。
2017.11.18
【2017年12月】
1.《中国经济史》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
本书为半白话文,以朝代更迭为时间线,从水利、赋税、傜役、钱币等诸多方面分讲了中国经济发展史。居然从十一月读到了十二月,前1/2详看,后1/2扫读。不是因为后半部分不重要,而是——自己没文化真可怕,实在读不下去白话文了。
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