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纵观春秋战国这段时期的史料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时期,但是在战争的频率以及战争的规模上来讲,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形成的原因,最主要是周朝政权的衰弱导致的,周朝末期周王室君主的无能,再加之地方诸侯政权数百年的发展壮大致使周王室统治政权的崩塌。
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下造成春秋与战国这两段时期战争频率以及战争规模不可同日而语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军队组成的变化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具备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奴隶制的色彩。一个国家的阶级组成主要有诸侯王、卿大夫等贵族以及底层国民、野人以及还有数量众多的无人权主义的“奴隶”组成。
这段时期的军队骨干多是贵族在担任,以自己国家中的最底层国人组成。所谓的野人以及奴隶在当时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也就更不用说是拥有从军的资格。
国人与野人之间的区分是在春秋末期慢慢的被淡化的,造成这一改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形式在发生根本性的大转变。
随着各诸侯国都暗暗默许的基本生存法则,各诸侯国也在不断打破以往礼仪,不断扩充兵马。
然而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数量低,再加之生殖能力也低,等等综合原因最终导致统治者将目光放在了这些所谓的“野人”,这个生活群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频率以及规模更是变着法的增大,各国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寻求新的路径。改革旧制度成为他们看向未来的共同道路,慢慢的这些“奴隶”二字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除了少数罪大恶极者,奴隶这个词已经成为了那段时期的历史。他们也纷纷上了列国征兵被允许者的名单,可以正常服兵役。这些人涌入军队,使得各诸侯国之间的军队数量迅速增加。
生产力的提高
导致军队组成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结构性的变化,而这个社会结构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相较于春秋时期的生产力低下,再加之以及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生产所需求得井田制,而战国时期这一切也都变了。春秋时期国家的财权以及经济大权大多掌握在卿大夫等这些权贵们的手中,诸侯国是很难养活的了数量庞大的军队。
在战国时期,铁器的普及运用逐渐代替了铜制器具,使得当时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各国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井田制也在不断被破坏。井田制的破坏直接关乎到的就是戴在奴隶身上的无形的枷锁,毕竟一个国家需要大规模的自耕,需要的是足够的粮草,而是特别多的奴隶。
如此一来国家不但能够供应规模更大的军队,而且征兵来源也得到扩大。
世卿世禄制度的崩溃
正如上面说到的春秋时期具有典型的奴隶制色彩,在分封制度下的这一套老旧制度老模式下的权利分配上卿大夫的权力是极其的大的。不仅自己拥有独立自主的封地之外,还掌握着自己封地的独立财权、人口以及军队。
国家在发生战争时,国家遇有战争之时除了需要自身的军队之外,往往还需要卿大夫出兵来配合作战。
如果把诸侯国比作是大宗,这些卿大夫是小权利的小宗的话,这也就是导致春秋末期事故频出的原因,赵魏韩三家分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战国时期,各国在谋取富强的同时,也在防止这等事件再度上演,于是在各诸侯国之间纷纷采取变法改革,为的就是打压、削弱以及废除权贵们的特权。慢慢的世卿世禄这种老旧制度就走向了历史的深渊之中,统治者的王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使得国家在动员广大青年参军作战保卫家园中拥有更强的号召力。
旧贵族的特权以及旧制度的打破,在一定程度上为老百姓打开了一扇上升的通道,这也极大的增加了老百姓们参军参战的热情,这一点秦国就是典型的例子。
综上所述,军队的变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世卿世禄制度的崩溃就是春秋与战国这两段时期战争规模以及战争频度的最主要原因。这些旧制度的改革是的战国时期的国家战时动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就使得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