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这一辈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确实,医疗科技的发展确立了百岁人生将是司空见惯的常态,而父母养老金账户的捉襟见肘使我们不可推脱地承担起家族财务的重担:我们必须用50年的时间,积攒下足以支撑我们和父母两代人将近70年的养老费用!
这其中,扣除了我们家庭的生活开支、抚养孩子的教育经费,而且还假设我们父母的积蓄和养老金刚好可以抵消退休后40年的通货膨胀。在这场与时间的竞跑中,相信每一个人的心头都萦绕着一个问号:我们能赢吗?
古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果富贵真的是命数,那么根据28定律,我们中只有20%可以度过这场必然的财务危机,其他80%的人再怎么拼命努力也会被时代抛弃。
可如果我告诉你,有人在很小的时候就预言了自己的财务自由,并依靠自己的力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就此一路开挂成为了超级富豪,你还会相信“富贵在天”吗?
为什么说财富是有迹可循的?
没错,这个人就是“股神”沃伦*巴菲特。他曾扬言:“我30岁之前赚不到100万,我就从帝国大厦跳下去”。
难道财富积累真的有他看见了而我们没看见的窍门与秘密吗?在这么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和财富分配活动中,一个普通人真的可以不依靠“爸爸”获取确定的财务自由吗?
我们知道,在不出千的情况下,赌场可以看作是生活的微缩版,玩家的输赢分布随机。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名叫爱德华·索普的教授曾对21点分外着迷,他研究出庄闲博弈策略,发明了一套概率推算的方法,并被麻省理工的一群高材生付诸实践,在不出千的情况下一夜赚得300万,轰动整个拉斯维加斯,最后还被拍成了电影《决胜21点》。
另一段有趣的对话发生在我和一位游戏大咖之间。谈论起最近比较火的一款游戏——刀塔自走棋,我询问大咖该游戏大火的原因,大咖说:“运气成分比较高。”我诧异地问:“那不是对高端玩家不友好么,设计策略老半天,最后敌不过一场运气。”但大咖淡定地对我说:“不会的,运气是随机的。但只要局数足够多,高端玩家总会脱颖而出的。”
看完这两个事例,会对你有什么启发吗?至少我想到了两点:
1. 在纷繁复杂的不确定性与确定的收益或结果之间很可能是有桥梁的,而且不止一座。换句话说,我们这个世界存在不止一种策略,可以让我们穿越不确定的世界抵达确定的结果。
2. 这些策略往往是让概率站在了自己这边,并且用时间来抹平那些不确定性。
可是不管是麻省理工的高材生还是那位游戏大咖,都是聪明大脑的携带者。就算我们承认富贵“不在天”,也未必“在我”啊?!我们普通人能从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中赚到属于自己确定性收益从而实现财务自由吗?
答案是:可以!
两个获取确定性收益的原则
这是两个已经被无数成功的投资家和商人验证的原则。
原则一:充分利用强大的复利力量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象棋棋盘放麦粒的故事。
话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宰相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以此类推,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答应了他。可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才发现:就算把全世界的麦粒都拿来也不够满足宰相的要求!这就是复利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父母,当他们有10万元现金的时候,会去买银行理财产品还是放在支付宝里呢?
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是4%,每年年底支付利息,且获得收益后再投下一期的购入量也只能是整数。换句话说,银行用这样的小技巧使得理财产品只有单利收益,利息是无法再进行投资产生利息的。于此同时,余额宝的年化利率也是4%,但它会把每天的利息都给你。你猜,30年后将发生什么?
如果你稍微计算一下,你会发现30年后,存在银行的10万元将变成22万,而余额宝里的10万现金将变成33.2万,比银行理财整整多出10多万。如果再往后推算,一直到70年呢?银行理财将比余额宝少了惊人的126万。很多人正是不理解复利的力量,才蒙受了如此巨大的潜在损失而不自知。
那么,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钱都存余额宝了呗!货币基金,又没什么风险,还能实现复利,多好!
但仔细一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啊……记得教科书上说,货币基金是收益很低的呀。可按上面的计算,10万元存入余额宝,70年后我什么都不做就能成为百万富翁了,翻了整整16倍,怎么能说货币基金收益低呢?
哦,是通胀!
没错,我们正是少考虑了通胀的因素。中国近10年的年均通胀率是6%,而通货膨胀也是复利计算的哦。把通胀因素纳入考量后发现,存放在余额宝的资金购买力还减少了约2万元。可见,在投资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复利的力量,也要让复利的利率高于通胀率才行。索性的是,近两年的通胀率稳定在了年均3%的水平,这对大家不失为一个好消息。
原则二:切换你的收入性质,不为劳动收入而打工
相比于第一个原则,第二原则更容易被大家忽略。可你必须清晰地知道自己在为什么收入而打工,是劳动收入,证券收入,还是房子的租金、专利使用费等不需要出力就可以获得的被动收入。
与其说大家容易忽略这个原则,不如说大家会主动规避运用它。因为规避风险的心理遮蔽了人们的视野,让我们忘记了:不承担风险往往就是最大的风险。
如果你单纯依靠劳动收入,也就是工资。那么你之后很有可能会面临财务困境。随着你进入中年,孩子、父母、自身的支出不断攀升,而此时很有可能已是你工资收入增长的顶峰时期,失业风险也会随之增高,之后的收入增加很大可能是跟不上支出增长的。万一你失业了,你的收入戛然而止,新的工作也不一定能补足原先的工资。而即便你不失业,年龄增长、新人成长也有可能使你竞争力下降受到排挤,你忍气吞声但财务状况也未必乐观。
那怎么办?什么样的收入才是理想且可以为我们提供持续财务保障的呢?其实很多成功人士都阐述过自己的见解,总结起来,他们的收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获取这类收入的同时可以积累广泛适用的独特能力。洞见、大局观、创意这些将是未来最有价值的才能。对这些才能的积累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第二,这类收入的时间成本足够低。获得工资我们付出的是劳动时间,而要获得财务自由,我们必须尽量减少无意义的劳动时间。这样,我们腾挪出来的时间才能滋养那些独特的技能,并进一步转化为资产和财富。当然有时,我们也通过把一份资产卖出多份的方式摊薄每份资产背后的时间成本。
第三,这类收入最好可以获得财税系统的支持与优惠。我们知道,普通白领阶层的收入越高,税收越多。可如果你的收入可以获得政策优惠,或者拥有合法避税途径,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富积累。而这些优惠往往给与为社会创造就业和价值的人。
我们所熟知的证券收入、租金收入、专利收入都具有以上特点,当然你还可以寻找更多符合这些特点的收入类型,并且把你的劳动收入转化成证券收入或者被动收入,以此过度到财务自由的快车道上来。
总结一下,这一篇介绍了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存在着获取确定性收益的途径,所以财务自由是我们通过一步步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在财务自由的道路上,你需要掌握两个原则:第一,充分利用复利的力量,并且复利要高于通货膨胀率。第二,确定自己收入的性质,明白不承担风险往往就是最大的风险,而只有把劳动收入转换成证券收入或被动收入,才能够真正走上财务自由之路。
下一篇将说说,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财富梦想变成现实的财富。尽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