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赏析什么样的文章,不能直接进入文章。首先要弄明白作家的生平和背景,然后才能进入文章内容学习。所以我这次赏析的李白《蜀道难》也不例外,要按顺序来赏析。
李白是唐朝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人格与作品,不仅对当时受到推崇,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5_20岁主要生活在蜀中,主要是读书、隐居、学道;20-42岁漫游求士;42-45岁入士;46-55岁再次漫游;55-62岁从军、入狱、流放、去世。他的诗的风格特点是诗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无论是艺术手法的运用还是形象的塑造都具有浪漫主义艺术的特征。也经常在诗词当中比较强烈的表现自我,毫不掩饰的抒发自己的情绪。想象的运用也是比较丰富,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有时候运用对比,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反差。
李白大概是在四十一二岁时,写了这首《蜀道难》,《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的作品,是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一方面表现了李白对朋友的真切关心和一往深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求仕不遇的感慨与感伤。
《蜀道难》的写作背景是天宝元年。那么我就用总分的方式赏析一下。
总的来说此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只有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
首先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让读者深层的了解四川的风险。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则是第一道屏障,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这里不仅鲜明地体现出蜀中是很严谨性和感情的跌宕起伏,还使诗歌有了回环反复的音乐美。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连峰去天不盈尺”这里山势的高险。“剑阁峥嵘而崔嵬”到结束,极言蜀地地势险恶,不可久留。“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峻,诗人说守卫如不是自己亲信,就有可能变成害人的豺狼,因为他们可以凭借险恶的地形发动叛乱,残害百姓。李白这首《蜀道难》“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但我觉得这最后一部分,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从自然环境写到社会人生,赋予“蜀道难”的主题以政治的内容,是有所寓的,既是在写人生仕途路之难行,也是在写国情之险恶,百姓生活之艰难。
作者在此诗运用了很多自己的诗歌风格特点,充满强烈的主观性色彩,情感喷薄而出,一泻万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不仅鲜明地体现出这首诗结构的严谨性和感情的跌宕起伏,还使诗歌有了回环反复的音乐美。
想象奇特,大胆夸张,超越时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约束。李白并没有到过剑阁,对青泥岭也只是有所了解,但诗人通过他那奇幻而又丰富的想象,登峰造极的夸张,使人如临其境,心随之奔腾跳跃,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语言不羁,风格自由奔放,富有个性。《蜀道难》以七言为主,长短句交替使用,句法灵活自如。甚至运用了散文,体现出李白热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颇具创意。
总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