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之中,“此在”也就是人以及世界万物,而他却将人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之间来划分界限这是为何?
海德格尔其实并不反对每个学科之间进行划界,只是认为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都缺少对于人也就是“此在”的分析,海德格尔认为他们虽然在事实方面有很大的收效,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因此将人类学、心理学和生物学区分开来,其本质也就是“存在论”的问题。
海德格尔深受笛卡尔的影响,在西方哲学的理论体系有一著名理论——“我思故我在”。这个被当作公里认为是绝对可靠的,欧洲社会在经历文艺复兴等事件理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欧洲人理所当然有了“欧洲中心主义”,欧洲的经济科技得到显著发展,正是思考达到了如此成就,所以人们将“我思故我在”当作一个绝对公理,但人类却陷入了更大的危机,所以海德格尔这个理论可能是错误的。
海德格尔寻找真理,以公理展开发展到世间万物,也就是世界的存在。所以海德格尔正式对于人的理性进行发问,希望能够如期所示的展示出来。那么人该如何显现呢?海德格尔认为应该改变关注点从关注“什么”到关注“是”,由此就能进一步的去寻求存在及其意义。
我们知道“此在”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在”应该作为前提之后才能去“思”,这是海德格尔作为一名哲学家所去解决的时代之中所遭遇的难题,而他的老师胡赛尔并不赞同他的想法,由此海德格尔曾出书来反对老师的观点,不过他的同门舍勒高度赞成海德格尔。但是海德格勒并不是现如今的网络喷子一样肆意的批判亚里士多德和胡塞尔的观点,认为他们一无是处,海德格勒仅仅是对于学术本身进行批判,他所研究的不是实践科学,由此关注的方面不同,但是他们所共同关注的其实都是“存在”本身。
海德格尔和舍勒都是在利用现象学解决问题,舍勒认为人格无法被下定义这正与海德格勒所提出的存在不能被下定义所吻合,所以他们二者在研究的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海德格尔所提出的想法与中哲并不相同,他反对一切的“形而上”,跟中国儒释道的理论是大相径庭的,海德格尔一步一步引出存在的问题,不是靠形式逻辑进行推理,而是要有领会,但在他的义理体系中领悟并不靠天分,每个人在这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领悟,只不过是本真和非本真的区别。
那么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呢?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又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