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复兴传统文化"从识字开始(二)之汉文化融合发展过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化,文而化之。文者,自然形成之纹理,天道使之然也,通俗讲就是物质交合符合自然规律而形成的外在表象。化者,易也,变之成,外因使之变生之相。古语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之文,时之变,非人力所为,乃天意自然之道。人之文,因人之意而变,如水随器而形。自然之文化,内文外化皆合乎天道。人之文化,则在乎人心,天道之文,人而化之,人的主观因素决定了人文的走向。

汉文化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文而化之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浙变不断融合不断滋生的过程。

汉文化源于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第一次冲突与融合,即炎黄之战,其实质是农牧结合的红山文化与农业为主的仰韶文化的结合。

地球史前气候的研究证明,自万年前气温逐渐变冷,古燕州以北至西伯利亚曾是适合农耕的温湿气候(那里的地下一定有类似红山文化的遗存,可惜未被发现呢),那时的河南中原森林茂盛野象成群,故有豫州之称,随着气温的下降,部落不断南迁,逐渐形成了北牧南农的布局。

红山文化其实就是黄帝部落农耕时的写照,龙凤图腾源于此,玉文化的根源于此,温度渐降,由农耕转为半农半牧的黄帝部落开始南下,于是徙居山陕与炎帝部落融合,又战九黎蚩尤,居涿鹿定中原。

仓颉造字,河图洛书,文化始明。

汉文化形成的第二次融合应为夏为王的城邦联盟时期,可惜考古史料乏缺。历夏商周三代,甲古文,金文反映了文字的系统化;宗法制和分封制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礼法;祭祀盛行,《易》成为汉文化的主要构成。

汉文化形成的第三次融合为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圣人多出于此时,也是怪事了。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汉文化中萌芽态的契约精神,自由精神,科学精神,随始皇一统皆亡于此时,未得化成。这次融合基本奠定了汉文化的基础,汉武独尊儒术,董仲舒后,始成汉文化。可惜古字意难懂,老董之时就曲解(这家伙不可能不懂,逢迎君意罢了),可惜孔圣一生克已复礼,这个礼却成了三纲五常。是时,儒道繁盛,此儒亦非孔儒,此道亦非老庄,先秦过后无书矣。汉文化的君权核心,农业经济的孝道,阀门强权皆成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先秦过后无贵族,贵族精神泯灭。君权为刚,民顺为柔。此二者人欲所喜,哪个强盗来了都喜欢,所以不灭,哈,此刚柔之曲解了。

第四次融合是为魏晋南北朝,胡汉相杂,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唐之开明,说起来好多,好者自究。此时最重要的是佛法东渐,汉文化由是更极。

第五次融合为宋辽金元,自不得说。

第六次融合是清末民国时期,西化昌明的短暂时期。下回分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more -10 /usr/local/nginx-1.8.0/conf/nginx.conf 每页10行显示ng...
    汪南阅读 118评论 0 0
  • 一个过门一年的媳妇饿得半夜醒来,再也无法人睡,撞摸身旁已不见丈夫的踪影,怀疑丈夫和阿公阿婆在背过她偷吃,就蹑手...
    隔壁黑蛋阅读 346评论 0 0
  • 01 小洁跟我说,最近她有个朋友做微商都魔怔了,整天9图连发,还发的基本都一样,配文千篇一律的“我是好妈妈……宝贝...
    糖糖唐小丁阅读 1,153评论 4 7
  • 昨天快3岁的翔翔摔了。他是在楼梯间,走路时不小心摔的,左眼眉那一条伤了,缝了九针。当时照看翔翔的,是翔翔的奶奶。 ...
    白千寻阅读 238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