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昨天二刷电影《罗生门》,配合着书中的分析,多少看出点门道,自己学着分析一下。日本电影有着不同于西方电影的整体特点,题材上偏重于自然主题;视听语言上偏重于远距离摄影和静止的画面构图,典型的日本导演便是小津安二郎。而黑泽明影片的特点,却往往体现为对传统的反抗与依从的并存。


        一、对话

        影片中的对话很精彩,而且很关键,如果稍不注意,便很难掌握影片后面的故事与人物的关键。通过每个人的表述,说话的语气和语调可以感受到当事人对此事件的态度,每个人都试图美化自己,把自己装扮成无辜的受害者,成为道德的化身。例如,多囊丸在叙述时,真砂向多囊丸求助杀了丈夫部分,镜头从真砂的方向以仰视的角度拍多囊丸,显示出多囊丸故意把自己树立成高大的形象。

        另外,影片对话部分黑泽明导演少用正反切的镜头,多采用关系镜头,常把同一场景中的几个人用单个镜头来表现,既交代了人物间的位置关系,戏剧冲突,又通过人物的位置调度,纵深上拓展了空间,在镜头中清楚的区分出主次之分。从三个人的假口供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人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才编织谎言,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我形象最值得珍惜。然而影片最终要提出的问题却并非止于此,而是通过这样自私伪善的事件,探讨人究竟应不应该对人保持信心。


      二、视听语言

       1、景别

        电影中用了大量的面部特写,每一次面部特写的使用都寓意深刻,依据充分。对不同人的面部特写来表现此人对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内心想法。影片中空镜头的特写绝不是毫无意义的表现,黑泽明导演将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内心和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丛林中若隐若现的阳光,插入土里的匕首,瓢泼的大雨都可以反映出每个人的内心活动。例如,打杂的下人强迫要求樵夫讲述看到的事件全程,打杂的下人如此近距离的挨着樵夫,镜头特写了樵夫的眼睛在左右转,表现出樵夫准备讲述全过程时要准备有所隐瞒。两个人的脸部充斥整个画面,给观众一种极强的压迫感,不由使观众也开始怀疑作为旁观者的樵夫述说的是否真实。

       2、构图

        影片在构图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给人以窒息感,这也是黑泽明导演的一贯风格。色调是灰暗的,有意避开亮的背景。摄距上常常以近距离镜头人为缩小空间,让人物在近距离镜头做出大的内心情绪波动,即便是远距离镜头,也常利用廊柱等物形成对人物的挤压感。

        影片开头便把三人置于罗生门的中间,表现出门的一边代表善良、正义和诚实,另一边则代表邪恶、背叛和谎言,脚行僧代表善良一边,打杂的下人代表邪恶一边,而片中主角樵夫则站在中间摇摆不定。从时间划分,影片采用循环结构,影片开始便是三人,结尾又回到三人上来;从空间划分,影片采用套层结构,一个故事空间中包含了另一个故事空间,即所谓的戏中戏结构。


       《罗生门》的场景设置极简单,除了河滩、公堂、山林之外,就是一个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可能有的古城门遗址——罗生门。在这样概念化的背景下对人本身的透视无疑就可能被推到最前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