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问题目的要比关注原因更重要
曾经帮助过一对焦虑父母,其孩子是高考复读生,考前一月迟迟不去学校,这对父母焦虑坏了,要求出出主意。
这是很常见的生活问题,更多涉及到心理问题,处理类似事情首要是区分原因与目的,即坚决树立目的思维意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关注问题原因,但这不是重点,理由无非在于这几点:
一、人人都是归因大师,不需要我们费事找原因。二、找到原因往往没有用处,所谓“病人缺的不是分析而是体验”。三、原因是找出来的,心理问题不同于物理问题,不是严谨因果论,而是相对论,否则就犯了“绝对化”理念错误。
说到底,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更多属于低层次的“共情”技术,给求助者合理化防御解释,获得暂时缓解情绪,根本上无济于事。
与此类似的物理问题,找出原因则是重要的,因为遵循因果律。
比如周末去父母那里,看到老爹用塑料袋试图勒紧洗衣机水嘴,原来开机这里就漏水,我看后是洗衣机水嘴上的螺丝松了,轻轻旋紧就好了。
心理问题不是这样简单,原因是无数的,至少心理、生理、社会三大要素,时间、空间、个体各不相同。
为此更有效的是关注心理的目的所在,理由在于:
一是人们习惯归因却不善于找动机,我们要反向而行,求异思维。二是目的思维就是发现求助者内在的隐藏的甚至本人都不太清楚的欲望、动机、意图、需要、想法,尤其是最基础最底层的情欲需要,越是基础的越关键,这也是维持问题所在关键。三是解决问题就是实现目标,即适当满足欲望,为此首先知道目的是什么。
上面高考生与家长焦虑问题处理就是如此,直接问能接受考试不理想的可能结果吗,焦虑来自过高预期,重构方式就是降低心理期望值,事实上最后孩子放松高考,结果出乎意料好。
这就是关注目的,使用目的思维的好处,戳破人性深处那些欲望,达到心理平衡与释然。
而这也是符合我们处理问题常规思维模式的,那就是三个处理问题的“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搞明白是什么要比原因分析与对策筹划更重要
我们处理问题三要素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应的三个元问题也就是问题的本质、原因、对策,那么为何说这些心理问题中搞明白本质最要紧呢?
还是由于心理问题不同于物理问题,心理问题是主观而非客观的,不是知道原因所在、方法可行就万事大吉的,很多时候我们是“知道做不到”,比如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做不到,知道熬夜不好做不到,知道演讲要练习再练习可做不到,这里原因、方法很清楚,但无效。
好比所有孩子,其实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都知道早预习、错题集、勤复习这些学习方式,但因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学习效果大相径庭。
这里,就要重视心理问题根源,帮求助者搞明白问题所在,这个问题所在就可以理解为是目的、欲望、需要等等,这就是问题本质。
这样又归结到重视目的思维上。
有个高中生亲子关系不好来咨询,咨询中发现性格孤僻,同学关系不好,与唯一一个好友闹翻脸,说起来咬牙切齿,可其问题本质是希望搞好人际关系,尤其恢复这个同学友谊。一旦讨论出这个目的所在,解决方法也就不言而喻,而且方法有的是。
为此,我们就明白助人自助的本质,也就是更有效的方式,不是直接给人一个答案,那是无效的,而是要采取心理助人模式帮助。
支持鼓励、启发引导比直接给出答案更重要
假如我们朋友急需一笔钱,我们当然可以提供燃眉之急,这就是帮了大忙。但是心理问题可不是这样简单帮助,必须用“支持鼓励、启发引导”方式,也即是说,不能直接,只能间接,最终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求助者本人。
试图代替当事者,任何包办替代,都注定是徒劳无效且下场悲剧的,溺爱孩子如此,帮助别人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代替任何人成长,也如同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们。
再举个例子,比如李克富老师讲座提到的学习,学生遇到学习难题了,老师是直接告诉答案还是引导探讨解题过程,哪个合适一目了然。
心理问题的解决就是这样,不能着急,不能直接,不能热心肠,咨询师能做的就是遵循职业设置,在自己职责范围内,采用心理咨询技术,最大可能的来协助求助者一起前行。
这些心理技术很多,最基础的包括下面这些。
掌握三种基础心理咨询技术很重要
首先是建立良好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都喜欢听从喜欢人的话,求助者也是如此。
在后现代咨询师眼中,心理问题都是人际关系问题,为此必须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中首先获得解决,再推广到生活中。这就需要具体技术,也要从生活中多加练习:
一是尊重,尊重对方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有缺点常犯错的人。比如晚上孩子下厨学习做咖喱炒牛肉,结果放了咖喱又加了盐,真正的“重口味”,可是我欣赏的吃,还要夸奖比我强。
二是真诚,出自诚信对待人家,不掩盖自己普通人本色。对于孩子这个炒菜,我就坦白自己不会做饭,周末回老家炒菜被老人嫌弃,只有自己吃得香,目的是说犯错好,谁不出错呢。
三是热情,积极态度乐观心态对人事物。晚饭后主动干自己份内活——刷锅刷碗,还笑着自嘲太少了,不够干的,算是对做饭者的尊重啊。
四是共情,解释对方行为的合理性,走进对方的情绪感受中,努力做到一伙的感觉。晚饭后,主动对家人说在家忙乎累了吧,给削个水果吃呗,其实最后是自己吃了。
五是积极关注。努力发现对方的优点,有话语表达出来。称赞儿子会做菜比我强。也曾经一句话说的人家流泪,“越是孝顺的孩子越会感到愧疚”。
其次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谈话要有的放矢,不能天马行空,为此牢牢把握会谈方向,以及奔向商定好的咨询谈话目标,这就是目的思维重要性。具体技术有四种:
一是释义,就是内容反应,把对方关键话用自己话语说一遍,引出新的内容。比如“你说到了人多地方就焦虑,那么这时候你想到了什么?”目的是引出自动思维想法。
二是中断,就是主动制止对方言行,为我所用。比如看到对方哭泣不行,就递过纸巾说第一下,目的在于感性宣泄后引导理性。
三是情感反射,就是感性刺激,引发对方触动。比如“你能接受孩子高考仍然很不理想吗?”,目的在于刺激且挑明压抑的担心,潜意识意识化。
四是引导,引用原话引导出新的话题。比如“人真是不容易啊,我想知道那么艰苦情况下,您是如何走过来的?”引导说出曾经成功应对方法,赋予自我价值感。
最后是区分沉默类型,把握创造性沉默机会。
谈话是你来我往,因果逻辑过程,又有无限可能路径,但是目的思维牢牢把握着谈话方向。不可避免的是,遇到特殊或者关键时候,会有沉默现象,要心中有数,合适应对。
一是自发性沉默。一般是茫然无措,需要咨询师引导些什么。
二是冲突性沉默。遇到困惑,心理冲突,可能是改变契机。
三是创造性沉默。有益于自我意识探索的沉默,这时候不要轻易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