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都听过“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的故事,大致就是讲一只狐狸看到树上结的葡萄时,特备想吃,可是根本够不着,于是就劝自己说“这葡萄一定很酸,所以才没人吃它。”最后,狐狸就悻悻地离开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明明自己没有能力,做不成事,却说时机不成熟的人。
但是被大家所熟知的这个故事还有其他不同的版本,讲得是这只狐狸走后,另外五只狐狸面对葡萄的诱惑做出的反应,我们来一起看看到底又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吧!
第一只狐狸来到葡萄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葡萄,口水就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他告诉自己“只要我一直跳,坚持到最后,一定能吃到葡萄的!”说完他就一直努力地跳啊,跳啊,可是无论跳多高,都只能勉强碰到葡萄旁边的叶子,最后这只狐狸精疲力竭而死。
我们称这种狐狸为“固执”。即不断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如同心理学上的强迫症。坚定不移的志向固然令人敬佩,不过,成功是不是真的能如此实现呢?
第二只狐狸望了一眼葡萄,虽然他也很想吃到,可看了一眼葡萄与自己的高度,他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他就跟自己说“算了吧,不吃也罢,回去喝我的红酒去。”就在他转身走的一刹那,他说隔壁狐狸说有一只狐狸成功吃到了葡萄。这只狐狸就立马振奋了起来,觉得其他狐狸能吃到,他今天也一定要吃到葡萄!蹦了无数次,还没有吃到葡萄后,这只狐狸就变得很愤怒,开始对着这棵葡萄树大骂道:“你这个坏葡萄,害我白开心一场,今天我吃不到你,也不会让其他狐狸吃到你的!”于是他就对着葡萄藤不断地撕咬。不料,他的骂声被葡萄树的主人听到,主人看到悄悄地拿起旁边的铁锹,走到他身边后就把他给打死了。
这个结局悲惨的狐狸,我们称他为“不患无,患不均”的这一类群。本来他是不太在意自己是否能够吃到葡萄的,可一听说有的狐狸已经吃到葡萄,心里就特别忧患。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忽略了自己已有的东西,最终换来了一个很悲惨的结局。
第三只狐狸呢,他知道前两只狐狸的遭遇后,一来到葡萄树下,他就告诉自己“别的狐狸都没吃到,我也别白费这个劲了吧!”。然后他就安静地离开了。
这只狐狸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动机。跟随大众的想法或做法,虽然这样有时候的确可以省去很多力气,但如果因此连尝试都不尝试一下的话,你也会丧失很多机遇,最终成为一个无大作为的庸人。
接下来是一只特别爱学习的狐狸,当他察觉到自己是不可能够到葡萄的时候,就对自己说:“吃到这个葡萄看来是不可能得了,但是目前做不到不代表以后也做不到,既然能力不足,那就努力提升吧!”,于是,他就报了一个“如何成功吃到高处葡萄”的培训班。经过一周的学习后,他掌握了“借助外力”的这个方法,等他再次来到农场,就注意到了藤子旁边有一个梯子,结果也很容易猜到,这只狐狸利用梯子轻松吃到葡萄!
可以说这是一只非常聪明的狐狸,但是他的聪明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通过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知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一只狐狸呢,也就是第五只狐狸,他非常有世界观,能跳出个人目标来思考问题。他想着“我吃不到葡萄,别人狐狸也吃不到葡萄,这说明单凭一只狐狸的力量是无法摘到葡萄的。那为什么不团结在一起、合力去摘葡萄呢?”。想到这儿,他就把之前的三只狐狸(可惜被打死了一只)叫了过来,大家一层一层地叠起来,搭成一个“狐狸梯”。最后,所有的狐狸都成功地吃到了葡萄!
我们称最后解决问题的这只狐狸为“领袖”,他不仅找到了“吃不到葡萄”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懂得合理地整合资源,分配利益,运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困难问题。
伙伴们,你们觉得自己最像哪只狐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