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江浙古镇的小桥流水和浅山掩映,大山大水之间的古镇该是什么样子呢?
去年秋天到重庆黔江、酉阳一游,得见大山水里的古镇,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和徽派庭院混搭,高的高矮的矮,仍能和谐相伴,看不出丝毫的不协调。
黔江区的濯水古镇,隐藏在乌江第一大支流阿蓬江畔的大山大水间。
古镇的年头不算太长。元明时,此地属酉阳土司辖地,有驿站和商埠,清代中后期成了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其繁荣程度已超越黔江县城。古镇沿江而建,两岸高山,狭长的古镇也随着壮硕起来。
我们快到古镇入口时,被壮观的风雨廊桥吸引。这本是一座古桥,经年风雨,应该有无数故事,或温馨或凄美。2013年一场大火,桥面上的木质建筑皆被烧毁,只余桥墩和桥面钢筋混凝土建筑,现在的廊桥是2017年重建。
风雨廊桥横跨阿蓬江上,长658米、宽5米,被中国廊桥协会授予“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称号,这“第一”,应该是规模大吧。
逛桥,一路有塔有亭,都是纯木结构,细节精雕细琢。走累了,就在红漆长凳上休息,桥两侧吊脚楼依次排列,青山绿水,风光无限。
下桥进古镇,入口处300多岁的老戏台,现在成了游客接待中心,檐上的人物雕刻惟妙惟肖。
当年的古镇有“五街七巷三宫七院”的规模,如今,街巷多有改变,但由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依旧是人间烟火。
老街千米长,两旁都是木结构的民居,商号、会馆、学堂大都颇有来历。
万天宫的规模位列“三宫”(万天宫、禹王宫、万寿宫)之首,又称江浙会馆,清乾隆年间由在濯水经商的浙江商人筹建。
万天宫虽是浙江商人出资兴建,但却有浓郁的川东风格:既是会馆,又是川主庙,在川渝地区有重大影响的“万天川主”李冰、蜀汉昭烈帝刘备、关圣大帝、桓侯大帝(张飞)等都在被供奉之列。民国年间,濯水民间社团议事、袍哥江湖交流也大都在这里。可惜的是,如此规模的古迹毁于1982年的一场大水,现在的万天宫是2018年重建的。
当年的“七院”(八贤堂、龚家抱厅、烟房钱庄、汪本善旧居、汪氏油号、光顺号、濯河坝讲堂),如今也多有存留。
七院自南向北沿街分布,我们首先驻足的是气派的光顺号。
光顺号是古镇上的第一大徽派古建,原本是安徽詹姓商人开的客栈,后来他与镇上汪家合作开办钱庄和其他企业,就把院子卖给当地盲人医生俞光顺,大院就改名叫“光顺号”了。
这里的四合院,格局与北方的大相径庭,因为是山地,空间有限,但依然能腾挪自如,并不显局促,可见山地民居建筑艺术之高超。
光顺号大院是座三进二天井合院建筑,走进院子才发现,各进之间居然没有院门,这和中原的四合院不同。但如此操作,室内空地大了,院子里还形成了一条很长的通道,光线充足,亮堂堂的。
哪家是“濯水第一楼”?非汪本善故居莫属。这是古镇上最高的吊脚楼,临江而建,共有五层,除山墙外,全为木结构穿斗构架。汪本善是这里第一位大学生,后来成为有机地球化学家,他的旧居门前立有牌子,可见已作为文物被保护起来。
汪本善旧居是两进合院吊脚楼,临街的是一进、临江的是二进。下16级台阶可达天井底部,沿石级能下到另一层,然后再下一层就直通江边了。汪家吊脚楼要从江边往上仰视,方显壮观。
再往前走,“濯河坝讲堂”吸引了我们。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大院没有大门,临街一面竟是全开放式的门厅,现在买卖兴隆。后来得知,这座三进大院子是古镇唯一没有大门的大院。大院的主人姓樊,住室、祠堂都在这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樊家在院子里开设义学“濯河坝讲堂”,后来成为古镇最负盛名的文化场所,比黔江主城最古老的“三台书院”还早3年,走出过进士和举人。
大院纵深布局,正院前有跨街而建的凉厅,院内错落着两个天井,当作讲堂之用。院内门厅与大天井之间、后花园与小天井之间各设大门,有六扇之多,门楣木雕极其精致。
地处偏远大山里的古镇,居然还有进士宅第,这就是清乾隆年间余姓进士的宅第“余家大院”。
余家大院也叫八贤堂。八贤堂原本是宋哲宗元祐年间供奉功绩、道德俱佳的八位贤士的地方,余氏先祖余靖就是当时的八贤之一,余家后人就把当年的老名号拿了过来。余家的建筑规模仅次于光顺号,三进合院(最后一进和天井已损毁),第一进是商铺,第二进是祠堂,住房在第三进。大院竟然有五个天井,是古镇里天井最多的院落。
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移动脚步,在一个个大宅院里穿梭,老巷子的时光似乎停滞,安静从容,只有我等脚步匆匆。
古镇的老院落各有特色,但支撑起老街繁华的却是各式小店的熙攘。在老街上品尝小吃,在凉亭里落座喝茶,细看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结合的古镇,确与江南的不一样。
庞大的土家吊脚楼群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用条石砌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依然完好无损。从上面俯视,江边的吊脚楼群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下,青绿的阿蓬江与褐色的吊脚楼群相依相伴,伟岸中透着清秀,清秀里揉进了沧桑。
这趟行走,在重庆酉阳区乌江畔遇见另一个古镇:龚滩古镇。
龚滩古镇的历史久远,蜀汉时这一带即有县治。直到明万历年间,有一年,凤凰山岩崩,巨石塞江,自然形成了上下两座码头,龚滩逐渐发展为水运码头,尤其是盐的转运,让古镇繁荣起来。
我们见到的古镇却是“异地迁建”的。2004年,彭水电站获批,乌江水位将大幅提高而淹没古镇。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古镇整体搬迁工程,两年后完成了原样复建。虽是异地搬迁,但按“原生态、原风貌、原材质、原形制、原工艺、原住民”迁建,古镇的历史真实性得以保存。
龚滩古镇也是沿江而建。乌江因上游电站而水位抬高,江面舒缓,江面也宽阔了许多,但两岸的大山绝壁依然险峻雄伟,气势恢弘,也使龚滩古镇山水相映而成画廊。
古镇里有国内保存完好且颇具规模的明清建筑群,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50多座形态各异的吊脚楼、几十堵别具一格的封火墙,使古镇有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荣誉。
三公里长的石板街把镇上古老的寺庙、祠堂、码头、纤道、牌坊等穿连起来,让我们目不暇接,其中的“老盐路”弯弯曲曲,让人的思绪不禁跨越千年。
镇子里的建筑大都是木结构,防火是头等大事。早年间,镇上的民居每隔90米就会摆一个大水缸来防火,我们在大业盐号门前就看到一个,大名“太平缸”,缸前石砖上刻有清宣统元年的字样。听镇上人说,古老的水缸现在只剩下这一个了。
镇里的老石板路沿山体铺就,忽上忽下,时而有曲折,但能抚摸古镇的肌肤;沿江的一条路通向码头,宽阔平坦,仰视,吊脚楼群巍峨壮观,很有气势。
千山万壑,一水长流。山是武陵山脉,水是乌江和阿蓬江,大山水里的古镇穿越千年,石头墙、石板路的沧桑,遮不住的吊脚楼群的彪悍。古镇靠山临水,更显气势雄伟,而融入山水的古镇,韵味才能久远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