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的女儿今年上高一,普通高中,在我看来,品学兼优,可是,她妈妈一提起她,就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就是因为中考时发挥失常,没有考上当地最好的一中。她家还有一个小弟第,五岁,很顽皮,整天爬高上低,她妈妈却从不嫌弃他,总是笑眯眯地看着他说:“男孩子还是顽皮一点好,大姐小时候太乖了,现在学习都没后劲了。男孩子长大以后就是厉害些。”
这话怎么听着都别扭,我曾经阻止过她,让她不要说,要是被大女儿听见就不好了,对她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有影响。她说:“你们放心,我不会当她的面说的。”我不好再深入地讲下去,其实观念决定行为,下次见面她时不时又冒出和这相似的话,甚至有时她的女儿就在边上。
我只能说,这个妈妈对女孩存在着严重的偏见,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针对女性定型的研究,它们的结果非常一致:
如果在一项任务上取得成功的是一位男性,旁观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他的个人能力,如果取得成功的是一位女性,旁观者(包括其他女性在内)则倾向于归因为她很勤奋;
相反,如果任务失败了,对男性的归因通常是运气不好或不够努力,对女性的归因则通常是她能力不够。
研究还表明,女性倾向于低估自身能力。初中女生把自己在数学考试中获得的好成绩归因于运气,男生则把自己的好成绩归因于能力。并且,在数学上获得好成绩时,女孩的自豪感明显低于男生。这种自我打击的观念与社会普遍持有的态度分不开。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为反偏见而进行的抗争,如今社会的偏见(比如对女性的偏见)已经大大减少了,但与此同时,我们绝不能下定结论说偏见已经消失,事实上,他们只是更隐蔽、更难以被人(包括偏见者自己)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