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我的城市的秋天神经紊乱了,本该是天高云淡、秋风萧瑟的凉意,却迎来了阴冷潮湿、夜雨绵连的寒气。


凉意钻缝隙,张扬尚可防,寒气则无孔不入的悄悄渗透,才十月,冬装着身也抵不住它的蔓延,夏日艳阳在体内积攒的热浪步步退却。


黄山秃岭上长满了野草,雾气蒸腾缭绕。心尖发霉,长出白毛毛,有一股时过境迁的咸甜味,黏在鼻尖上齁得慌。半生的习以为常碎裂一地,一顿饭的距离可以是生离,一场盛宴的疏离可能是死别。


百无聊赖刷剧,看看《命悬一生》没劲,看看《围猎》无趣。现在人对九十年代的诠释不是悬疑风就是迷雾感,而七零后正是在悬疑和迷雾中成长起来的迷失的一代人。


这一代人似乎永远在迷失中寻找自己的缺失,而后一个个悄悄消失,独自疗伤。爱看这类剧的七零后估计不多。至少我对这类剧不感冒,九十年代已经看的够够的够了。


六零后是时代的宠爱的迷惘的一代,正在路上忙着给一个风景接着一个风景打卡,顾不上看剧。


八零后营养过剩、万般宠爱集一身的一代,留粉于各自的演唱会和动漫里造星游戏,不屑于追剧,追剧也是如《许你耀眼》的现实题材。


九零后一代留守而疏离,寄情于宠物和极限小众运动,估计是悬疑迷雾的烧脑主力。


甩甩头,清空所有疗伤、打卡的、造星游戏、烧脑的,移步阅读《魔鬼探戈》。


这本书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处女作与代表作。作者名字很拗口,没关系,他还有个很好记也很有意思的中文名字:好丘。


《撒旦探戈》写于1985年;1991年,好丘第一次走进了中国;1998年,好丘第二次来中国,顺着他最喜欢的大诗人李白的路行走。2017年,《撒旦探戈》由余泽民翻译引进,是当年年度好书之一;2025年,好丘获得诺奖,我才捧起他的书,此时半生已过,我和这世界的距离遥不可及。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挑战就是作者独具一格的长句子和不分段落。作者似乎很吝啬也很懒。他笔下的长句没有丝毫的留白和缝隙,每一章的文字密密匝匝,读起来很考验人的肺活量,但一口气读下来很过瘾。


那感觉就像一个你不熟悉的人,忽然停在你面前手舞足蹈、口若悬河、喋喋不休,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诉说。而你只有目瞪口呆,低着头沉思琢磨,来不及反应的份。直到这人不知啥时候转头走了,你才反应过来他讲了什么,才知道如何回应,但他已经消失不见,只留下一个在原地依然目瞪口呆,来不及反应的你,看着周围的一切,仿佛做了一场梦。


头顶上盘踞若干天,一片灰色的让人压抑憋屈的阴云阴雨已经散去,天空带着一片的晴朗回归,站在太阳下,久违的暖暖蔓延开来,闭着眼睛收集阳光,耳边传来一阵窃窃私语,秋对冬说:我已尽兴,你随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