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生于,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1]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在56岁时被曹操所杀。很多人都会想,既然都50多岁了,而且名声在外,那么他应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那为什么还被杀呢?
在这期间里,孔融不停地“怼”曹操,也发生了许多事情。
有一次,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
曹操以孔融不孝的罪名把他杀了。孔融的观点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就像容器和里面装的东西一样,分开就没有什么关系,而父亲则是想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才生了孩子,所以,如果只有一样事物,如果父亲不好,就把食物给对自己好的人。而曹操本来就看孔融不顺眼,所以就借这个不孝之名把孔融杀了。但最主要还是因为孔融自视清高,经常讽刺挖苦曹操,语言刻薄,说风凉话,对曹操的政治路线,重大决策公开表示反对。所以,主要原因还是孔融与曹操的政治想法不一致。不孝只是个幌子。
如果一个人不适合为官,则可以做一个修行的隐士,如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以前,曾有也多次与作为主公的曹操发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但都没有被处死,甚至有的获得了更高的职位?为何孔融最终身首异处,或许是他的性格葬送了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