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推动决策更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全党全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时刻,广大党员干部要乘势而为,把好调查研究的关键,在听真话、察真情、记真事、解真题上下功夫,让调查研究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调研重在听“真话”。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听到“真话”,掌握“实情”,解决“问题”。群众是否说真话,决定着调查研究能否取得“真”效果。然而,在调研过程中,听到“真话”却并不容易,不愿多说、不愿说真话等现象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存在。这种现象不利于摸清真实情况,容易造成调研内容失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群众心有顾虑。因此,党员干部在调研时,要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真正下田间、走农户,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通过多唠家常、说“大白话”等形式用真诚的情感取得群众的信任,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让群众多说话。要敞开胸怀,学会倾听、懂得尊重,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对“味苦”甚至“带刺”的逆耳真言,要闻过则喜、格外珍惜,始终让群众敢于说真话、道实情。
调研重在察“真情”。调查研究只有真正做到听真话察真情,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调研的作风和态度如何,与能否看到“真情”有直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调研的成效。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把调研当作“作秀场”“花样场”,开展“走过场”式“扎堆式”“观景式”的调研,“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让调查研究跑了调、丢了魂、失了本,自然未能全面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因此,党员干部在调研时要严明调研作风,端正调研态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做到轻车简从、厉行节约,不搞层层陪同,直接到基层一线去,深入了解客观实情,确保全面掌握第一手真材料。同时,要始终带着问题奔向调研,少走“规定路线”,增加“自选动作”,充分运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尽量多地占有一手信息和材料,多层次、多方式看实情,摸实况。
调研重在记“真事”。调研报告贵在“真实”。只有讲出了真话,写出了真事、道出了真情的调研报告,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共同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因此,党员干部要秉承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对收集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将最真实的调查情况体现出来。要坚持真理,把收集的情况、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问题抽丝剥茧,刨根溯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分析,努力在繁绪中厘清思路、在杂乱中摸索规律、在个性中提取共性,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若发现工作中的漏洞和偏差,要敢于直面谏言、陈述利弊,敢于坚持真理,讲公道话。唯有此,才能在调查中探寻问题的实质,精准施策。
调研重在解“真题”。“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调研不是目的,形成调研报告也不是调研的“终点”,最终解决问题,才是调研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党员干部要把“解真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短期能解决的,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做到“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解决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同时,要用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督查督办、跟踪问效、定期回访,“回过头”检查工作是否真落实、问题是否真解决,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