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二十七岁自己的一封信|所有的成长,都不需要着急和用力

今年是我人生里头一次体验‘白驹过隙’这个词,我好像一直在梦里行舟,直到今年,才恍从梦中惊醒,原来我已经,二十七岁了。

我是在出去走走的途中,醒来的。
出去走走

背一帆布包,穿梭于田野大山,草原桦林。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说服自己接受工作中与我本性相斥的事情,但始终无法和解。

无助无解无可奈何,痛苦如影随形。

我清晰得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力,创造力,热情都在一点点被抽干,像花儿一样在一点点枯萎。

我知道,是时候该停下来了。

长时间的高耗能工作之后,人是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来恢复能量的。

于是我选择离开熟悉的居所,踏上了旅程。

一直很喜欢旅行,不仅仅是因为沿途亮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在路上我便能抛却一切俗事放松下来,心无挂碍地,不偏不倚地,去端详当下的自己,去看清那些困住我的繁事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喜欢归喜欢,但鲜有闲情,这次终于得了空,定要痛痛快快走一回。

从南到北

所以一句秋不晚,我从层峦叠嶂,梯田如画的南方,走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北。

刚开始总归是疲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路上的奔波。

放松下来,浅浅规划后,便漫无目的地行走,仿佛流浪一场。

行走中,麻木和阴郁,逐渐随风而逝。

新鲜的景儿,热情的人儿,闯进了我的眼眸里心窝里。

空洞,无神的眼睛,也逐渐盛满了笑意。

生命力被一点点拼凑起来。

我能感知到自己是鲜活的,嘴角浅笑,眉眼飞扬,以向上的生命力。

像原上的青青草,绿意盎然。

像盛夏之花,绚烂妖艳。

像初入林间的小鹿,灵动有生气,带着几分警惕,几分新奇,怯生生得四处眺望,待熟悉后,天性使然,漫山遍野地窜动。

我终于活在了前段时间渴望拥有的状态里。

所以在恩和小镇的那场暴风雪里,和朋友们顶风冒雪,去了黄老头的小屋。

老小孩

那是个把自己七十几年的经历,写成书,画成画,说成故事的爷爷,那是个我们风雪里叩门,正瞧见他和妻子携手踏雪归来的老小孩。

所爱隔风雪,风雪怎可挡?

归来,我还是当初那个,满腔热忱的少年。

我似乎重获了新生,有了新的的能量,我愿称之为心力。

是时候该重新出发了。

去北京参加围棋周周老师的教学培训。

去之前,隐约觉得此行必有所获。

但没想到,第一课就让我有了醍醐灌顶之感,他所讲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就是我长时间苦苦琢磨而不得的答案吗?顿悟就在一瞬间。

但我也明白,就如毛主席说调查就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调查就是在解决问题。

想来没有前期的思索和铺垫,也不可能在此时真的醒悟。

但真的庆幸,我一直有在往前走。

对于悟到的方法,我仍然抱着怀疑,毕竟实践才能出真知。

大凉山

所以在后来去大凉山支教时,努力在实践中去验证它的实用性。

结果是理想的。

原来教学可以是如此轻松的,快乐的。

想起了周周老师说的真正能把事情做好的人,一定是轻松的,自然的,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很用力也做不好,那一定是思维或者方法错了。

果真如此。

这次经历,像一束光,落在了我的身上,我希望这束光,能照到更远更暗的深处。

我想到了自己教学以来,一直很紧张,匆匆赶路,原来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这些年一直都活的很用力,被匮乏感驱使,是不是也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我陷入了沉思,在思索中,我看见了,迷失的自己……
雨季

我看见了十七岁的自己。

敏感、忧郁、苦涩地,站在雨里。

我忘记了十七岁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只记得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有泥泞的土地,糟糕的天气,有总是湿漉漉的衣服和雨水打在脸上一刹那的迷茫。

十七岁的天空下,没有青草的葳蕤,也没有花团锦簇的前路,明媚却忧伤。

所以往后很多年,我像一株绿草,在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用力地吸收着灼热的阳光,妄想晒干雨季里潮湿的一切。

我毅然决然地,纵身于所求。

从对某一个技能的追求,到对一定要做喜欢且擅长之事的苛求,再到生命的探索和对生活工作价值的探求。

带着清澈的眼神,稚嫩的脸庞,炽热的心。

带着哪怕前面是火,也会纵身一跃,飞蛾般的勇气。

带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明晃晃的锐气。

带着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傻气。

数次陷入到欲望的漩涡之中。

记得三毛曾说:“一个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不得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

是的,许多许多年,一份浓浓的哀伤,时常笼罩着我。

我拼命探求,却始终求而不得,因为总有重重叠叠的考验等着我。

翻看了数本心理学书籍,开始认识和接纳敏感,忧郁的自己,然后通过实践,用几年与人打交道,演讲,分享等方式与本性对抗,粗浅地与内向的自我和解后。

侧耳

等着我的,是毕业的迷茫。

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得出一个答案就是,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

我又花几年时间,用不断的探索和验证,实践,给了迷茫一个答案。

但等着我的,是探寻工作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探索永无止境,问题后面是另一个问题

也许等我找到某个阶段的答案后,后面又会有新的风暴出现。

疲惫且哀伤。

“当某个人纵身于寻求,”悉达多说,“就难免会变得执着,他的眼只能见到他所求之物,他无法有所获,无法将任何事物纳入自身,因为他心心念念的只有所寻之物,因为他有一个目标,因为他对这目标有执念。”

是啊!越执着,越偏离所求。

心底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如果我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追求,终将一无所获。”

那正确的方式究竟是什么?

细思量,这个问题我四年前就已经思索过,那时候得出的答案是既然欲望永无止境,那执念必定存在,低谷也迟早会来,那让自己有呆在谷底的静气和敢于挣脱的贵气,是我当时的答案。

但结果不如人意。

倾听

而这是我第二次,思考这个问题。

既然无法与之抗衡,那就得从源头上入手。

想起了五一时去禅院静修时,师傅说每个人本具自足,皆因执念妄想而不可得。

我打量自身:健康矫健的身姿,还算端正的相貌;父母健在且安好;三两知己好友,有可谋生之事业,有可解忧之爱好。

我从未发现!原来一路走来,我已经,如此圆满。

何须再执念于某物?

我瞬间清醒了。

醒来后,我看见了二十七岁的她。

温和地,站在阳光下,眉眼依旧,但脸庞已有了岁月的痕迹。

二十七

原来和十七岁,已经隔了整整十年。

原来我梦里行舟,十年了,如今二十有七。

依旧敏感,但逐渐开朗!甚好甚好!是我期待长成的样子。

说实话,我有很长时间没有这么仔细地端详自己。

我被困在执念中,许久许久了。

我一直在学习各种技能,看各种书籍,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更轻松、快乐。

我一直在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却极少思考如何更好地成为自己。

我一直在做一个追光者,却很少收回目光,聚集在自己的身上。

现在,我决定把目光定格在二十七岁的自己身上!

二十七岁,依旧是很美好的年纪呢!

经历了数年的挣扎与彷徨,见证了数次理想的升起和覆灭,逐渐破茧而出,为自己披上了盔甲的你。

本身就很美好。

我越发得清醒。
何须追光,每个年纪自带光芒。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有雨时的泥泞,也有雨后的明媚和清澈。

二十七岁的花季,有花开时的绚烂,也有花开后的落寞与忧愁。

花会一直开

雨季不再来,花也不会一直开。

唯有珍惜当下。

但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人的成长,脱不开时光的力量。

如果不是这十年,把我打磨成思想,经济,能力独立的人,我也不会有这些感悟。

一如三毛在《雨季不再来》里说,如果没有时间的磨练,二毛也不会长成后来乐观,开朗的三毛。

但所有的成长,都不需要着急和用力。

如果回到十七岁,我一定会好好告诉自己,去享受你的青春和年少,不必着急长大。

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人生没有如果。

人生是一条河流,滚滚向前。

而只要在流淌,看起来就是有活力的,充满生命力的。

只要在流淌,它终有一天,会抵达大海。

所以流水不争先,它争的是滔滔不绝。

而好的人生,呈现出来,就是一种流动的生命状态。

此时此刻,我彻底清醒了。

我希望我的二十七岁,就是如流水一般。

不紧不慢,但方向明确且坚定。

不急不躁,但始终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