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比较流行“碎片化阅读”。
自从毕业后,我们就很难找到大块时间用来学习了。“碎片化阅读”就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需要大块的时间,随时随地可以开始学习;学会一个点,马上就可以拿去实践。而且,学习的门槛降低了,我们不必再去报一个为期一年、半年的培训班,反而可以灵活选择一些微课,7天、14天、21天,通过手机APP或者微信就能上课,时间非常灵活。
但这样学习的坏处是:我们很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今天读了一个有用的东西,明天又学到另一个观点,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吸收,久而久之,一堆零散的知识就在我们脑海里闹腾。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觉得这个题目有点儿大,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说完的;而且我自己也在摸索中,所以今天就先介绍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做好“构建”的工具——结构思考力。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或者听说过一本书:《金字塔原理》。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也许是我的段位比较低,总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很晦涩。好在国内的李忠秋老师也写过一本更通俗的书:《结构思考力》。
我就结合我自己的思考,来说说,我们如何借助“结构思考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吧!
我理解的《结构思考力》核心观点是:“先总后分、以上统下”。也就是说,在我们学习的领域,不管它多么庞杂,只需要用一个核心观点就可以统领全局,然后往下延展出许多零碎的观点,作为支撑。
就像金字塔一样,用无数的砖块垒成一个塔尖。
比如说,我们要构建一个关于“阅读”的知识结构,如果核心观点是“我们要高效阅读一本书”,那么,往下可以延展出至少三个子观点,用来支持。它们分别是:
1.信息爆炸时代需要高效阅读;
2.学习的门槛降低,知识良莠不齐,高效阅读便于我们找到最有用的部分;
3.竞争加剧,以前缓慢学习方法行不通了。
就这三个观点,我们还可以分别延展出各自的支持观点。
比如:为什么信息爆炸时代需要高效阅读?
(因为:1.每年的出版物数量在攀升;2.学习不局限于书本,还有APP;3.书本的知识更新太慢,我们要不断迭代升级......)
然后,我们可以借此画出一个金字塔:
这样,我们的思维就不再是碎片化的东西,而是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如果再吸收新的观点,我们再来修改这个结构框架。把知识各归各位,它们就不会打架了。
也许你会问:这个框架哪儿来的啊?我也去弄一个啊!
我想说:这是我自己做的,对你来说可能没什么用。我们学习知识,终究是要把它们打碎、然后再在我们自己的脑海里重建。
所以,我们心智模式不同、视角不同、目的不同,搭建出来的知识结构不会完全一样。
不如你来试试,参考我的框架,建一个你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实,参考秋叶大叔、萧秋水、战隼他们的知识结构,效果更佳~)
说句题外话:我们也可以从结构思考力的角度,来看看这21天“阅读主题写作”的思维体系——
这个体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完整的。我仅仅是利用“结构思考力”,搭建了一个结构化的写作框架,在这段时间的写作中,再去一点点完善这个框架。
上图是第七个修改版,可能不会是最终的样子,因为还有几天嘛!后面几篇文章我还没写出来,可能到时候还会修改。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