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我与好友余志春的讨论总结。
1. 引言
软实力和硬实力,原来是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的,分析国家的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的概念。
- 硬实力(HARD POWER)
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 - 软实力(SOFT POWER)
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个人的职场竞争力分析,也可以尝试套用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概念。
2. 定义与定位
2.1 硬实力
可以通过成绩、评级、奖项、荣誉等方式量化证明的价值,以及以项目形式展示的经历。换句话说,可以直接放在简历的成绩,如:
- 名牌大学的学历学位
- 本硕的成绩与排名
- 奖学金、竞赛证书
- 荣誉称号与奖励
- 职业资格认证
- 项目课题经历
硬实力更注重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具体专业知识和能力。
2.2 软实力
难以用指标量化的个人素质:
- 沟通交流
- 高情商
- 自我管理
- 学习能力
- 写作总结
- 逻辑思维
这一类个人素质抽象程度较高,难以用指标量化,不便展示。但实际决定了一个人的潜力和成长价值。
沟通能力可以看做最基本的软实力。
2.3 定位
在求职过程中,软硬实力有着不同的定位:
- 硬实力
硬实力是证明自己技能的敲门砖。
在简历审核阶段,可能更注重硬实力。 - 软实力
在面试的时候,硬实力是一部分,但软实力也相当重要。
硬实力针对硬指标的门槛,如果不能达到,往往被一票否决,没有谈判的余地。而软实力的有更大的弹性议价空间。
3. 软实力的价值
在硬实力达标的情况下,能不能把事情做好、做出什么业绩,更取决于软实力。在现代社会情商还是比智商重要些,因为我们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在一个团队中工作。
常来说在一个公司或者是一个组织内,要完成一项工作,或者达成一个绩效,不是单枪匹马就可以干出来。是需要和很多人或者其它部门配合,要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组织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这个时候软实力的重要性就突出来了。
3. 职业岗位特点
软实力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对于不同的职业和岗位,要求不同。
3.1 技术岗位
从个人经历来看,技术岗位中
- 硬件类岗位,更注重硬实力;
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电气、材料等等,专业性要求更强。如果专业匹配度不足,可以一票否决。对于软实力考虑不多。 - 软件类岗位,更注重软实力;
IT行业的职位,如程序员、数据分析师,专业门槛不高。只要具备基本的编程技术,更注重学习能力、逻辑思维等软实力。
3.2 非技术岗位
管理、销售、服务等岗位更注重沟通能力等软实力。
对于前台、销售之类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的这种岗位,沟通能力实际上是必须具备的硬实力。
4. 软实力的展示
4.1 困难
硬实力的展示几乎不需要特别的说明,对方看到了相关的证书、成绩,会直接认可相关的硬实力。
除了沟通能力之外的软实力,展示有相当的困难:
表达方式间接
软实力没有白纸黑字加盖章的证明,难以直接表达。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项目经历描述,来间接体现自己的相关素质。间接的表达,对方或许难以把握你预期营销的要点。不易获得认可
即使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软实力,如果对方不买账,不认同软实力在工作中的价值,那么软实力的价值无法兑现。
例如,负责招聘工作的往往是中层管理者,中层的在项目负责人关注点在于项目的实施与实现,对于价值观层面的问题考虑不多。面对求职者,更关注能否胜任具体任务,并不在乎软实力。
软实力获得什么程度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理解能力。
4.2 策略
那么应该如何展示自己的软实力呢?
针对性展示
针对不同的岗位,展示的重点不同。对于软件类岗位,可以更多展示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不是重点。成果展示
通过项目和成果展示,作为背书。例如,要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直接展示自己的技术写作文集或许是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厚积薄发
不展示,雪藏,等待适合的买家来挖掘。
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如投资学中的无形资产——商誉、品牌、护城河。可以量化的硬实力或许只是个人价值的冰山一角,潜藏在水面下的软实力才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加速驱动力。
5. 复合实力
软实力和硬实力都是重要的,需要相辅相成。一个人的综合实力是软硬实力的复合--复合竞争力。
就像一个军队需要司令和政委两种不同类型的领导。需要通过这两种实力的相互配合,使你的工作目标达成,这个才是所需的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