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通过笔记梳理知识体系,核心目的,是通过梳理罗列成清单,对照着这张清单就能找到变现闭环中缺失的部分,通过方法论的思路引导,借助行动不足缺失的部分。
在梳理清单的过程中,离不开大量的资料阅读。这些资料里有音频、视频、图文,这些资料我曾经都看过,只不过是重新翻出来,做系统性的重点回顾。
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视频接受信息的成本最低,图文接受信息的门槛最高,但重新梳理的过程,图文的内容仍然记得,但视频、音频的记忆已经逐渐模糊。于是,我撇开音频、视频这些形式重新看文稿,我发现很多超级关键的信息点被我遗漏,温故而知新。
这时我才意识到,视频、音频虽然降低了信息接受的门槛,但遗忘的速度远比图文阅读要快得多。视频已然成为绝大多数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疯狂侵蚀着原本就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长。其实,深度阅读才更有可能把别人的知识长在自己身上。
不仅如此,阅读的天然优势,就是可以通过迅速的翻阅找到知识重点标记出来,但音频、视频无法做到极速浏览。
笔记最大的好处,不仅仅是要点摘录,而且单页连续的翻看模式特别容易保持「深度思考的连贯性」。而深度思考的质量跟这种连贯性息息相关,把这些优质内容按照逻辑脉络梳理成「自检工具」,不仅能诊断自己在商业闭环中遗漏的角落,更能看清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无论是找工作、做咨询、预测未来等等,自检工具都能「大幅度提高预判的准确度」。
在整个梳理的过程中,你看到的不仅仅是经营、战略、精益管理、商业模式等这些大词,更能看到这些大词背后所承载的「不变的人性」。
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会产生市场,有市场的地方就会产生交易,为了达成更多的交易,提升达成交易的效率,你所熟知的这些商业大词就都出来了。
无论你是世界五百强的CEO,还是做小买卖的自由职业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把这些商业规律通过知识体系的梳理变成清单,遇到困难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再结合现状给出可执行的判断,按照提示的路径与方法逐步做出结果,等待现实给出反馈,然后不断改进,整个过程,就是把别的知识体系进行「本土化」,成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逐步沉淀自己的过程。
你看,从阅读,到梳理,到知行合一,到沉淀,再到活学活用,这就是自学的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