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象的尽头:初高中同学。



我去年参加了老同学的婚礼,女孩是我高中同学,她的老公是她的初中同学,我们几个同学在酒席上聊天道,说她这样也好,至少两个人知根知底。

这样的现象不止一两个,这几年我身边陆陆续续差不多年纪的人都订婚结婚了,我发现大家绕了一圈后,选择的基本上是自己的初高中同学。

对于同学来说,又有感情基础,方言、饮食、性格都相似,大家相互了解,家长之间也有可能相互认识,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

好像越来越多的人最终都和自己的初高中同学在一起了,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社会深入了解一个人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从认识到相处,都是两个陌生的融合和接纳,有的情侣恋爱两三年之后依然因为各种原因不合选择了分开。

而初高中同学不一样,少了相处的成本,大家对彼此知根知底,其实蛮好的,从十几年的朋友变成一辈子的恋人,想想也觉得幸福。

有的人在外面工作兜兜转转到了二三十快结婚的年纪,回老家准备相亲的时候,大家默契地想到了自己的初高中同学,在老家来说,初高中同学的确是个挺合适的选项。

其实大多数人真的离不开自己的老家,到一个更远更陌生的城市独立生活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往往都没能脱离乡土的惯性。

我身边有几对就是和自己的初高中同学结婚的,婚后的日子过得简单又知足,双方父母也都和睦相处,偶尔同学聚会的时候两个人都一起出席,也不存在什么异地啊、远嫁的情况,其实蛮好的。

前几天刷朋友圈,看到班长阿凯和语文课代表晓雯官宣结婚的消息,底下评论区炸了锅——清一色的“我就知道他俩会在一起”“果然兜兜转转还是老同学”。

仔细想想,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最终都和初高中同学走到了一起,这找对象的尽头,原来藏在泛黄的毕业照里。

阿凯和晓雯的故事很典型。高中时两人是前后桌,阿凯总借晓雯的笔记抄,晓雯则常让阿凯帮忙搬书。毕业后各自考上不同城市的大学,谈过几段无疾而终的恋爱。

去年同学聚会重逢,发现彼此还是老样子:阿凯依旧会记得晓雯不吃香菜,晓雯还是能一眼看穿阿凯的小别扭。没有陌生的试探,没有复杂的权衡,就像捡起了一段被时光暂停的缘分,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还有我表姐,相亲相了三年,差点就要接受家里安排的“条件匹配”式婚姻,结果在高中同学群里重新联系上了当年的同桌。

两人约着吃了顿饭,聊起当年一起逃过的课、偷偷传过的纸条,越聊越投缘。现在两人已经订婚,表姐说:“跟老同学在一起,不用伪装,不用解释,那种骨子里的熟悉感,比什么都安心。”

为什么初高中同学成了找对象的“终点站”?

说白了,是因为那段青春里的感情最纯粹。没有房车彩礼的算计,没有职场利益的掺杂,只记得对方穿着校服的青涩模样,记得一起为了考试奋斗的日夜。这种共同的记忆,是后来任何关系都无法替代的“情感地基”。

而且,初高中同学大多是同乡,成长环境、价值观相近,甚至双方父母都可能互相认识,减少了很多现实层面的矛盾。

就像阿凯和晓雯,两家住同一个小区,结婚后过年过节走亲戚都方便;我表姐和她未婚夫,连喜欢的小吃都是同一家老字号,生活习惯完美契合。

成年人的世界里,爱情往往掺杂着太多复杂的因素,而初高中同学,就像一份被时光珍藏的礼物。

兜兜转转才发现,最安心的陪伴,或许早就藏在那些年的课堂和操场里。找对象的尽头不是妥协,而是找回那份最本真的心动——毕竟,能一起从青涩走到成熟,从校服谈到婚纱,本身就是最浪漫的事。

如果你还在为找对象发愁,不妨翻翻老同学群,说不定那个对的人,早就出现在你的青春里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