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时间旅行者
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
终其一生
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有道,才有德
《道德经》作为一部千古奇书,流传至今近三千年,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经典论著,其中的每个字都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量,所以才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摄受力。学习《道德经》不能只是翻翻书、念念经这么简单,靠这个是不能悟道、明道的。《道德经》是要拿来实学、实干、实用、实证的!唯有“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就是深信正解之后,再到事上去磨练,到社会中去实践,才能检验自己是不是有道?
有道就有德,无道就无德。所以一个人如果顺道而行,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德”。
古人怎么定义道德的“德”字呢?中国的文字,每一个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这个“德”字也一样:“德”字左边一个双立人,表示很多人一起行走在路上;右边最上面一个“十”字,表示遇到岔路时面临选择了,怎么办?再下面是一个“横波目”,注意这不是“四”,而是“目”——表示眼睛要看着前方的道路,后来是因为字形的需要,才把横波目竖起来了;再下面是一个“一”字,这个“一”在古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子就用它来表示“道”;最后是一个“心”字。整个一个“德”字就表示大家同心同意,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我们内心都始终坚守着道、遵循着道,这就是“德”!而不是有事才有道,无事就无道,如果是这样,那“德”就变成了手段,把德当做手段的人即使一时能获利,但绝不可能一世安康……
中国古人对“德”的重视,是因为已经看到了“德”具有强大生命力量,以此古人教导后人一句话:
“有德者得”——也就是说,人生最值钱的不是能力和思维,而是利他的玄德,没有利他,最终什么也得不到;没有玄德,人生的大自在、大圆满不会从天下掉下来!因此,学习《道德经》,我们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就是:德是生命的通行证,道是要长养的!无论是在道德经学用的过程中,还是在生活、生产、生命中,磨练自己的品质都是一条直抵生命高点的大道直通车。也就是说,一个有道有德的人,他的人生最后才能收获大成功、大自在、大圆满,就这么简单!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把握核心、亮化品质,道德经学用中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叫做“五个总是”:
即总是微笑、总是感恩、总是清理、总是敬畏、总是立德。之前,我们已经聊过了前面四个总是,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总是立德”。
修养玄德的最后,就是生命大顺
什么是“德”?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第十、第五十一章等章节中,一再强调了一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用这种重要的话重复三次的方法,反复指明什么是“德”?
德就是像天地一样后其身、外其身,永远利而不害,永远为而不争,只是依照自己的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种德的力量之强大,可以穿透表象、直入本源,让我们的生命从此打破边界,进入更大更高的格局与维度中。因为这种力量太强大了,很难描摹,所以老子说这就是“玄德”。玄德的特点就是“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在修养玄德时,他的作为在空间、时间以及方向上,似乎都与现实社会中争强、争胜、争名、争利、争理的做法相反,看似不但什么也没得到,好像还失去了很多,一般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但是老子接下来说了一句话,修养玄德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然后乃至大顺”!这句话可谓是斩钉截铁地给修养玄德的人下了结论,老子告诉后人:你去修养玄德吧,一开始看似好像傻傻的、笨笨的,但那只是不明真相的人从表面上看到的东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你的玄德越累积越深厚时,你的生命轨迹就会重新回到正道上,然后你的健康会大顺、你的家庭会大顺、你的事业会大顺、乃至你的整个生命都会迎来大顺——这种大顺,不是说表面上的风光,而是无论风雨飘摇,你的内心都充满着光明、智慧和力量;你走到哪里,都能温暖别人、点亮别人,你不用去求任何人、任何事,但你的心愿都能实现!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你的心里早已经没有了自私自利的小我,你全心全意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世界的安平泰去努力,所以,你就已经和天地打破了那个叫做“我”的边界,与天地万物融为了一体,那天地的力量就会自动来帮助你、服务你——因为帮助你、服务你,就是帮助这个世界、服务这个世界。
所以“立德”有三种定义:
第一是生而不有;第二是为而不恃;第三是长而不宰。
其实每一个人,即使是没有修炼过的人,你的生命也有小我、大我、无我的三层楼,你的生命也有道的基因,只是没有连通而已。如果我们做到总是立德,那你自己天之道的运作也会自然而然地启动,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的大顺状态——也就是你一点都不争、不为自己谋划,但你老是胜利,老是有贵人相助。为什么呢?因为你考虑的问题实际上是更高层级的智慧在帮你考虑的,你做出的事情是更高维度的力量在帮你完成的,到那个时候,你已经从普通的“人在做天在看”的状态进入了高级的“天在做人在看”的境界了。你想想,凡事如果仅靠人力去完成,当然会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好的、长期的收益;但如果是天地万物来帮你,那你做什么还能不顺呢?这就是修养玄德的力量!
立德是一生的修行
道德经学用“五个总是”法门的最后一项是“总是立德”,为什么要在“德”的前面加上一个“立”字,又在“立”字前面再加上一个“总是”呢?因为“立德”是一个动词,就是光明白道理是不够的、是没有力量的,要想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还要在做事中实干实证,纠错纠偏,这样玄德才能逐渐累积,这是从后天一步一步回归到先天的过程——这不是一个点上的功夫,而是一生的修行!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意思就是:善于建德立业的人不会轻易动摇道心,善于掌握规律的人不会随意割舍脱落,这是后世子孙学习继承的好榜样,他们产生的强大力量足以泽被后世、兴旺家族,甚至强盛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古人说,这种立德的力量可以“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曾有一位道德经学用的朋友问起过一个问题:“道德经学用,是量化品质(数量的量),还是亮化品质(点亮的亮)?”其实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用数量的“量”时,代表总是立德就是从小事做起,这是一个长期在事情里的磨砺,只有锲而不舍地用“坚持”二字,才能让一件普通的事情变得伟大,最后量变产生质变,形成生命的飞跃。而如果用点亮的“亮”时,表示这是一道划破黑暗的霞光,由于它的出现,从此让我们在黑暗中有了前进的方向。就像黑暗的房间里亮起的第一支蜡烛,后面的蜡烛虽然会增加房间的亮度,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第一支蜡烛。无论是用哪个字,我们都不必去抠文字,因为最后的落脚点都要回到“品质”上。
一个人身上流淌出来的品质,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在本自具足的清净光明的本质——这是我们人类最大的宝藏!她是我们真正力量的来源,这个光明的自性一旦被唤醒了,人生所有的困难都将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所有的黑暗在光明中都将自然而然地消散无踪!人生中,所有让我们站不起来、走不出去的困境,都是因为自己埋怨上天、抱怨社会、仇恨他人的黑暗想法而投射出来的情景。我们所遇到的,都是我们自己提前向宇宙下好的订单,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后果”这两个字中。
所以,一旦我们把“总是立德”作为一生的修行,我们心中每一个积极利他的想法必将摧毁消极的念头,就如白昼驱散黑暗一样肯定,结果会是百分之百的奏效!当我们不断立德,不断注视光明与喜悦,不断回到自己的本性,我们生命中的卡点就会在光明中一点一点被消融,每一个过去认为是痛苦难受的经历,在“总是立德”的催化作用下,最后都会化为一道光,成为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以及我们的爱,来照亮我们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