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明知什么是对的,却偏要往错的那边靠?

01

正和同事吃着午饭的你,突然接到了学校打来的“夺命摧魂”连环Call。

你家孩子在课间和同学发生了冲突,还动手打了人。

现在,被打的孩子去校医务室了,你家孩子则被请到了教务主任办公室。

你快气炸了,脑袋里迅速闪过了一系列要对孩子实施的惩罚措施。

显然,你觉得自己以前所有的“仁爱”教育都是白费。

但,难道真是这样吗?

02

明知道孩子能表现得更好,家长该作何反应?

家长总是尽全力为孩子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当孩子跌倒时,我们会伸手扶一把,拍掉身上的灰尘,鼓励他们继续前进。

然后,我们会在某天的某个时候(这取决于孩子掌握要领的时间长短),放手,后退一步。因为这时的我们会假设,孩子已经接受了足够多的训练和准备,这完全能让他们在今后做出更好的选择(有更好的表现)。

但这种假设并不总是有意识的,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将它抛之脑后。

每次,只要孩子犯错了,搞砸了,我们总忍不住恼怒,失去耐心说:“李雷,我真是无奈了!你明明能做得更好!”或者“我已经告诉过你不下一千次了!!”

03

那么,你到底该作何反应?

你对孩子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你是否认为:

☆  他们故意做出了一个糟糕透顶的决定?

☆  他们明知道更好的方法,却故意对着干?

☆  他们事先思考了自己的行动?

☆  他们事先想到了自己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

一旦我们开始进行这些假设,眼睛里往往只剩下孩子身上的“奸、懒、馋、滑”;认为他们“永远学不会”,或“只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

实际上,这种假设并不客观,也起不到什么帮助。

04

如果我们改变这些假设呢?

从现在起,别再一味抱着“孩子明知怎么做更好,却故意不这么做”的想法,还是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如何成长和学习”这上面。

孩子想与照看自己的人保持连接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讲,人类从婴儿时期就通过脐带与母体连接在一起,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因此,孩子对你做出的某些抗拒和排斥的行为,同时也违背了他们的本能。所以,不如假设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想与你保持密切关系。

他们的大脑正处在形成阶段

大脑从幼年到成年会发生巨大的增长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很多矛盾的情况,比如,你的孩子或许能够理解复杂的数学问题,但同时却很难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考虑后果。

自我调节仍在发展中

当大脑经历过了这些转变和飞跃,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会得以提高。这是一个缓慢的、不均衡的过程:有时他们能很好地处理情况,但有时也会控制不住情绪,彻底崩溃。

他们并不总知道最好的回应方式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必然要学习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并承担更多的责任。一起解决问题能让你有机会和孩子讨论期望,明确选择,提前计划,和练习下次该怎么做更好。

只求进步,不求完美

影响孩子做出好的选择的因素有很多:自身情绪,所处环境,和谁在一起,饿不饿,累不累,等等。如果孩子恰好心情不错,可能会愿意告诉你前因后果;但如果他们已经身心疲惫,就请再耐心等待,不急在这一时。在很难做出更好的选择时,与其板着脸强迫他们按高标准严要求去做,倒不如放平心态,和孩子一起庆祝成功,陪在他们身边。

当我们以这样的思维观察孩子的行为时,就可以看到他们的本质是孩子,他们还在一直学习、成长,也会一直需要我们的支持。

现在这样,我们可以一起合作!

05

帮助孩子“做得更好”

同样的话,昨天说完今天说;本来以为孩子都掌握了的本领,还得重新教一遍……想想都觉得心累。

将我们的观点从“你的能力远不止如此!”改为“我如何能帮你做得更好?”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场白。

先和孩子坐下来,然后再说:“看来,今天和别人打了场硬仗啊?”

没有长篇大论,不做评判,只有移情。

等聊开了,也许你就会听到他是为了某个弱小的孩子打抱不平,或者他之前一直被这个孩子多次欺凌,又或者他只是心情不好。

无论最后发现了什么隐情,你都得找好话题接下去。

开口之前先想好。比如,你可以说:“行,我懂了。所以你认为,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吗?这样,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就能处理得更好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和她的认识在一次意外的偶遇,我和她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但是现在我们走远了,因为马斯雨我伤心我恨马斯雨。
    叶子楣板阅读 1,882评论 2 0
  • 数算恩福 1.感恩妈妈,每当天气变冷,她总会提醒我要给儿子添衣加被,谢谢亲爱的妈妈,我爱你!谢谢谢谢谢谢! 2.感...
    lrryy阅读 1,414评论 2 1
  • 因为最近项目很多,加班的时间从之前的正常十点下班到了现在的夜里两三点,的士司机到公司楼下的时候,我总是会用手机把车...
    达达令阅读 3,604评论 1 7
  • 鹏澍 | 2016-07-02 台湾女作者郑姵宣著《茶道》,其中第一章讲解茶道的精神,很是受用。比如“守、破、离”...
    鹏澍阅读 4,919评论 0 48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