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是响彻海内外的著名大学者,他才华横溢、学贯中西,是中国文坛少有的全才型大家。他一生爱书如命,被称为书痴,像个孩子一样,保持了天真与孩子气。钱钟书先生不仅在学术上保持着顶尖的水平,还因小说《围城》在海内外圈粉无数,成为文坛不朽的经典。
钱钟书一生只有一个孩子钱瑗(小名圆圆),在他们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像这样的独生子女家庭非常少见。
对此钱钟书先生曾对夫人杨绛说:“我就想有个像你一样的女儿,这一辈子人生就完美了。”女儿的出生,让他满心欢喜,爱女儿的他甚至因为害怕自己再有了孩子,万一忽略了对圆圆的爱,所以与杨绛商议,一生就这一个宝贝女儿就好。
杨绛当年生女儿的时候,正在与钱钟书一起留学海外,在异国他乡因为难产可没少受罪,为此钱钟书心痛不已。钱钟书把妻子这样的经历牢牢的放在心上,女儿每次过生日的时候,钱钟书都会很认真地对她说:“今天是你母亲的受难日。”
可以说,钱钟书一生对妻子深情的爱,就是对女儿最好的教育。让女儿从小在一个充满爱意和安全感的环境之下健康成长。
在女儿童年成长的关键时期,钱钟书没有缺位,他更多时候其实根本没有端着父亲的架子,而是把自己当成女儿最好的玩具。
两个人一天嘻嘻哈哈的疯玩,钱钟书甚至用毛笔在女儿脸上和肚皮上作画,这个疯狂的玩伴,很快就成为女儿圆圆心目中排行第一的亲人。
可见,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陪伴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能建立非常亲密的亲子关系。
他们的家中,从客厅到卧室,几乎全是书架和书,这样的书香家庭,女儿要想不爱读书都很难。
钱钟书还与妻子杨绛无话不谈,把杨绛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和知己,总是与妻子热烈讨论学术话题,这样的氛围深深地影响和感染女儿。
钱钟书和杨绛比谁都清楚,只有自己主动探索的学习才会将知识真正地内化,生长在体内。
长大后,因病导致两次休学的钱瑗,恰好因为多年前就形成了这种强大的自学能力,自己在家自学各门功课,包括代数,每逢考试成绩都会让人惊讶,考得非常好。实在搞不明白的地方,才会向父母请教,每次父母略微指点,圆圆便会茅塞顿开。
这与现在父母亲过多的干预孩子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大多数父母做了陪伴者,亲力亲为形成了鲜明对比。学个奥数都要会程陪同,自己学会了再来辅导孩子,这种表面上看是一种陪伴,但其实不过是“填鸭式”学习的一种家庭延伸。
钱钟书让我们明白,学习这件事终归是孩子自己的事,要想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则是必不可少。
与其他中国父母不同的是,钱钟书爱妻子从来都是外露不掩饰的,让女儿钱瑗从小就知道,爱情的幸福模样应该长成什么样。
正是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教养方式,让一个未成年人去照顾一个成年人,最终让女儿成为一个有责任心和有见识的人,成长为一个永远尊重自己却不盛气凌人,有涵养、有教养,主动去关心他人的大家闺秀。
父母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着她,钱瑗最后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里惟一一个学俄语出身却教授英语的老师。
总体上来看,钱瑗一生接受教育的方式,都是在尊重与爱中被滋养,一个不缺爱的人才能更好的去传递爱。
总结钱钟书的家庭教育之道,就是放手孩子教育中的大包大揽,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底色,顺其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一生都能努力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自己想做事儿。
正是如此,钱钟书这位大师成为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典范,值得我们去更多思考。
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经营着一间软体家具厂,“伊力威斯”是我们的品牌。这是我的第249篇原创日记。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跟今天,写日记亦是如此,抓住今天,我们将收获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