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是什么样子的?———区实幼大二班家园共育第二期

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成长


        时隔七年再发通知,提出了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促进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若干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
严禁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
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
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等等。

        我想,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教学内容、方式和环境,一定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一定是没有站在儿童视角去思考问题的,一定是限制或制约儿童发展的。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去小学化”呢?


1.让幼儿成为自己学习的主角

        提前教育、额外教育使儿童无法跟着自己的心灵去行动,他们被成人牵绊和牵扯着、被无数的要求和学习任务左右着,评价指标是“听话和完成任务”,衡量标准是“成人的眼光和要求”。

        在这样的思路下,儿童不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有效的学习者、创新的学习者,而只能成为大人的附属品。而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角,让儿童主动地从经验和实践中获取知识,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儿童的经验须从儿童的环境入手。幼儿园的环境、家庭的环境、大街上的环境,每天从早至晚,凡是耳所听,目所见,手所触,鼻所嗅的都是经验。这些经验若分析起来,不外乎就是社会和自然,所以“去小学化”就要认识到,生活就是孩子的大课堂,环境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从行动中所习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在行动中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

        让幼儿成为自己学习的主角,放手让儿童去行动,去感知,去体验,去尝试。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在花草虫鱼、山川江河中,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成长。


2.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化”的教育思维是成人自认为对孩子的发展好,由教师安排构建所谓的知识体系,其实只是看到短暂的眼前的结果,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燃起孩子的学习动机。

        生物学家博金研究证明,童年是个体生长和发展过程中特有的一个阶段,此阶段为终身的发展做准备。成年人应敬畏和尊重孩童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方式方法,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

        “去小学化”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找到让孩子眼前发亮的教育方式,使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教学相长。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主性,成为有能力的学习者。


3.完善育儿观念

        现在媒体发达,家长们学习的途径颇多,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碎片化的学习或者个别案例的学习成为获取育儿知识的主要途径,就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育儿观。

        举例子来说,曾经有家长跟我说,上小学之前必须学习小学的知识,否则孩子没有自信心,容易厌学;殊不知学习过多的孩子,在小学课堂上觉得教师教授内容无丝毫难度,便专注于“手头的玩物”,不再认真倾听,过早出现“三年级断层”。

科学幼小衔接观念

        耐住性子,等待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是培养幼儿专注力;

      陪伴孩子,让孩子有温暖的感觉,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以游戏和孩子互动,协助孩子把操作的经验内化成知识,是培养孩子爱上思考的好习惯;

        让孩子充分地玩,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是培养持久的学习品质;

        让孩子做那些他们自以为做不到的事情,当他们养成习惯,会把问题当成解谜一样的探究,是培养幼儿自己的人生主张……




        其实,我们不妨把“去小学化”看成一种对孩子童年的保护,顺应孩子这个阶段的年龄特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成长。
        同时,反对“小学化”,并不是反对小学前“零准备”,倾听能力、专注力、生活习惯、自我规划等准备丝毫不能少。
        从长远来看,与看得见的知识或技能相比,内化了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才是更重要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