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球各国央行都在密切关注着数字货币,瑞典,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已经开始研发本国央行的数字货币。我国对此更为重视,早在2016年1月就宣布了将早日推出由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经过了两年的研发,现阶段由央行持续推进的法定数字货币的落地举措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由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经测试成功,并且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已经在平台上试运行。这意味着我国或将成为全球首个发行数字货币的国家。
那么一旦央行的数字货币发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金融模式?对现有的金融模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改变?接下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重点是将给现在的币市带来哪些影响?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思考另一个问题,现阶段数字货币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监管。这个需要展开说一下,以前我们创业融资,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评估过程,通过各种指标来确认项目的可行性,最后才有少部分项目拿到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钱。要想去股市上融资就更复杂了,作为经营者,因为你相对于股民掌握了更多不对称的经营信息,有机会很随意地侵害股民的利益。比如,你从朋友公司用高价买些不值钱的东西,股民的利益就被转移了。所以,国家对上市融资这件事情一直监管的非常严。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主要负责人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在ICO平台上,融资简单到让人发指,简简单单一张白皮书就能融来数十个亿。要知道发行的代币不是股份,也不参与分红,没有任何信用做背书。仅仅是这个生态系里的货币,但是这个生态系还不存在呢,生态系里还什么都没有呢,给你讲了个故事就把你兜里的钱拿走了。这就好比我要开个食堂,代币就是这个食堂里的饭票,要想在我这个食堂生态系里吃饭,只支持我们发行的饭票支付。食堂还没建呢,饭票先预售融了十个亿。如果食堂没建成,甚至压根就没建,那么饭票将一文不值。太疯狂了,于是为了控制这个混乱局面,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大部委紧急发文,叫停了ICO。但是随着大量的创业者,投资人,投机者,骗子,以及韭菜们的进入,这个热潮有增无减。所以各国迅速研讨监管政策。关闭ICO,交易平台只是个开始,接下来会有一系列举措来让这个市场更加规范化。那时,才是币市真正的开始。
另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那些真正在构建自己生态系的应用落地的寥寥无几,这些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也极其不明确。
从银行贷到小额贷,到互联网金融,再到数字金融。发展是不可逆的,在这个数字金融将改变整个金融体系和交易模式已成公认事实的情况下,作为金融监管者和发行者必然要融入到这个变化中。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以及推出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就是在尝试着解决上面所提到的问题。这里我想重点说一句: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不仅仅是想取代BTC成为币市新的价值参照锚点,更是想借区块链这个弯道超车,取代美元成为新的世界流通货币。我国央行真正的目的是要在这个基于区块链的新的生态系统和金融架构里起到世界主导地位。
短期来看,此次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定数字货币,而是在具体场景内,利用联盟链来探索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机制来更高效的完成清算和交易。这也只是件只有少数人能参与的事情,要想真正依托公有链发行,面向公众,把所有企业,居民,金融机构都纳进来,还要等到下个阶段,下面会讲到。
此次数字货币的发行采取的是“中央银行-代理投放的商业机构”的双层投放模式。原因是如果央行直接对公众投放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将形成竞争关系。显然,有央行背书的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等级高于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可能会出现存款搬家。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此外,商业银行吸纳存款能力降低会增加其对同业市场的依赖,抬高资金价格,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极端情况下,整个金融体系可能崩塌。
在这个阶段,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心化发行模式。第一,因为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其债券债务关系并未随着货币形态而改变,因而必须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第二,需要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调控职能。第三,不改变二元账户体系,保持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方式。第四,为避免代理投放机构超发货币,需要有相应安排实现央行对数字货币投放的追踪和监管。
并且在此阶段为防止逃税,非法融资和洗钱等犯罪行为,只会实现可控匿名,而不是完全匿名。
当然,长期来看,央行主权的货币只是个过渡。下个阶段整个世界数字货币体系已基本构建完成。数字货币会重建“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由央行做信用背书的数字货币会发展成由黄金或其他价值等价物做价值基础。最终,央行会被去中心化去掉。但社会仍然需要有一个法定授权的机构来维护和管理。所以,央行的命运基本锁定,美联储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