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部分,杨老先生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锺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锺书并不辩护,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也许是锺书记住了此梦,不愿意让杨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分,杨老先生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我们懂得了杨老先生的痛苦。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两边跑身体疲乏不说,每天还要忍受着随时失去至亲的痛,而且,她还不能将悲苦啼哭,她得忍着,然后换用一种心情宽慰双方,这可苦了老人家了。
第三部分,杨老先生回忆了过去种种,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们仨的过去生活。杨老先生总是说自己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然,试问,当今世上能有几人能与相爱的人相濡以沫,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最重要的是,在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总能“不要紧”,而且为了锺书,她从一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小姐成为灶下俾,在锺书死后,还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个家,她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这种爱是多么的深沉,多么的令人动容啊!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为她做早饭;是她为了他甘当灶下婢;是茶余饭后的一起“探险”;是天各一方时为对方记下琐碎的生活日记;是久别重逢时把“石子”掏出来细细把玩……
我一度迷失于杨老先生的梦里,分不清真假,她的梦太真了,尤其是她梦里与圆圆和锺书的对话,是那么的深切,那么的令人动容,这样的能太温馨,也太残忍,我想,读者们是宁愿迷失也不愿重回现实的。还有那艘船,满载着离情,爱情,哀愁,不舍与思念,最终,船负载不了这许多,还是沉了,而杨老先生也被一阵旋风卷回现实,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杨老先生的客栈了。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了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在旁人看来,把离别拉得如此之长,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嘛。然而,在杨老先生心里,她应该是想陪他走的更远的。想必锺书亦懂,故赠予了杨老先生一个万里长梦,可以且行且见,且行且散。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是怎样的一种孤独的痛呢?“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这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这种爱,任时空转换,不会流逝,只会慢慢沉淀,并开出花来,散发出香味。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就叫做《我们仨》。
她一生追求简单,“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世间好物不坚守,彩云易随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也没有永远,家在哪里,她不知道,她还在寻觅归途。愿世界能对老人温柔相待,少一点为了利益而去伤害她,多一点私人空间和宁静给她。希望她能如一泓清水,直至人生最后,亦是简单,纯洁,神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