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伤疤叩问初心

广西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但是,由于历史上矿业长期无序发展,土壤环境历史欠账多,土壤及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广西的重金属污染,暴露出比土壤污染更严峻的权力腐蚀。当审批权成为交易筹码,当监管者沦为污染保护伞,这些黑色数据背后,是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重金属超标”。这场生态危机实质是一场政治生态的警示:在追求发展的化学反应中,如何防止权力本身被利益杂质催化变质?

当发展观扭曲时,党性如何不锈蚀

广西大地上的重金属伤痕,实则是权力观畸变的病理切片。那些被污染的河流与土壤里,沉淀着比化学毒素更危险的腐败因子——当GDP增速成为唯一政绩标尺,部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便如同被酸雨腐蚀的金属,在“发展主义”的糖衣炮弹下层层剥落。监管者与污染企业的利益勾连,暴露出权力寻租的顽固病灶:环保执法沦为“稻草人”,环评报告异化为“通关文牒”,而群众健康则成了资产负债表上轻飘飘的数字。要根治这种系统性溃烂,必须重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绩观,将生态红线刻进领导干部的决策中。

在权力毛细血管中植入防腐基因

纵观各地污染事件中暴露的监管失灵,本质是监管制度存在缺位。当前反腐体系更多聚焦于“打虎拍蝇”,却对基层微腐败的“重金属沉积”缺乏有效拦截,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迫在眉睫。其一,推行“环保终身追责+生态离任审计”,将环境质量与干部晋升硬挂钩;其二,开发“污染防治监测平台”,实现排污数据跨部门实时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制造的监管盲区;其三,试点“企业环保信用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准入、信贷融资等联合惩戒。这些举措如同给权力运行安装“过滤网”,既能过滤利益输送的杂质,又可提纯公共服务的本色。

用人民监督重构政治生态

根治腐败沉疴需要一场触及灵魂的化学反应。当村民捧着镉超标的稻谷跪求治理时,某些官员的冷漠反应恰似重金属离子——不带电荷却极具毒性。要杜绝这种官僚主义,必须激活群众监督的力量。完善“环保吹哨人”保护制度,对举报属实的村民给予相应奖励;坚持常态化暗访机制,让监督探头延伸至夜间偷排的暗管末端;开发“污染地图”微信小程序,使每个公民都能成为移动监测站。唯有让人民监督持续净化权力结构,才能使党员干部像纯净水一样,既不含腐败杂质,又能溶解一切脱离群众的沉渣。

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技术手段,净化政治生态则需要制度与初心的回归本质。广西的教训告诉我们:唯有将环保督察转化为政治体检,让群众监督成为常态抗体,才能使权力像经过淬炼锻打的金属,在新时代的磨砺中永葆本色。这不仅是环境治理的课题,更是共产党人永不变质的防腐密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