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来一套上下册的《孙子兵法演义》来读,翻了几页,显然是盗版书。这书署名作者为南朝鲜的郑飞石。据说,这书问世后卖的不错。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一是其本身的内容不错,大家都比较注意孙子和孙子兵法;二是作者组织史料的水平和写作能力都比较强劲,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总的来说,正是由于这套书的整体水平不错,所以才会有好的销路。也正是由于有好的销路,所以也就有了盗版。
不管它盗版与否,冲它的题材,也要一看。
书中有一节,是描述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丧家犬”形象的。
那么孔子是何以成为“丧家犬”的呢?
孙子从小喜爱并努力钻研兵法,一次在考察古战场时,见有人议论说在城墙一角有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一人独坐,大概由于饥饿的缘故,如同丧家之犬。孙子一听众人的描述,便认定是孔子。过去一看,果不其然。
那么,孙子为何只凭别人的议论便认定是孔子呢?
原来,孔子在鲁国时,官做的已经很大了,他基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施政了。可是由于他得罪了贵族中的几个,便遭遇罢免。于是,就此走上了一条周游列国的路,他要将他的“仁义”播撒四方。可是,那是一个战争频仍的年代,好多问题的解决,也只有战争才可以解决。孔子的理想虽然无比崇高,但在那个年代却无法兜售。梦想和现实有着太大的距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再加上与学生失散,饥渴难耐,便成了“丧家犬”。
饥渴难耐,只是一个外在的你可以看得见的“丧家犬”;而真正让孔子沦为丧家犬的根本所在其实是他的过于远大的理想的无法实现。
当时的孔子,是真的“丧家犬”。后来,随着时光的流逝,孔子的“仁爱”思想愈来愈光芒万丈了。
一个不合时宜的丧家犬似的孔子,终于时来运转了,终于成了圣人。而这样的“华丽转身”,当然是时、势使然。由此可知,我们更多时候应该做的事情是去适应环境,而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把自己的不切实际的努力化为乌有。
如果讲理想讲梦想,那就不妨学一学孔子。
如果是讲当下讲现实,那就不妨学一学孙子。
一个文圣人,一个武圣人。
要想成为圣人,首先要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