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

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以下是其原文、译文和详细解释: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五光十色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繁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富的味道使人口味败坏;纵情驰骋田猎,使人放纵发狂;稀有的宝物,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温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要舍弃那些(五色、五音、五味、畋猎、难得之货),而取用这些(内在的宁静、淡泊)。

解释

  1.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这里泛指色彩的繁杂。老子认为,过度追求视觉上的刺激和享受,会使人的视觉变得麻木,甚至迷失本性。

  2.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这里泛指音乐的繁杂。老子认为,过度追求听觉上的享受,会使人的听觉变得迟钝,甚至失去对自然声音的感知。

  3. “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里泛指食物的丰富多样。老子认为,过度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会使人的口味变得麻木,甚至失去对自然食物的感知。“口爽”在这里指口味败坏。

  4.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畋猎”指纵马奔驰、打猎游乐。老子认为,这种过度的娱乐活动会使人心性放纵,失去内心的平静。

  5.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指稀有珍贵的物品。老子认为,对这些珍贵物品的追求会使人的行为变得不轨,甚至陷入贪婪和争斗。

  6.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这句话是老子对圣人的要求。圣人注重内在的充实(“为腹”),而不是外在的感官享受(“为目”)。这里的“腹”象征内在的宁静和满足,而“目”象征外在的欲望和追求。

  7. “故去彼取此”
    老子主张舍弃外在的感官享受(“彼”),而选择内在的宁静和淡泊(“此”)。这是一种“无为”的生活方式,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欲望。

核心思想

老子通过这段文字,批判了过度追求感官享受和物质财富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会使人迷失本性,失去内心的平静。他主张人们应该回归自然,减少欲望,注重内在的充实和宁静。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质和欲望所束缚。

现实意义

老子的这种思想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丰富,但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往往会使人陷入疲惫和空虚。相反,通过减少欲望,回归内心的宁静,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