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先生以此书建立了“简史”的标准
以历史大事——政治事件为主线,之后分别介绍该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学术/宗教、经济、中外/民族关系。每一章不过四五页,寥寥数言之间,把百十年的大事介绍完毕,作者用文白相间的文字叙事功力十分了得,堪堪是缩写文的高级境界了!说吕先生此书建立了“简史”的标准,并不为过。能和其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只有尤瓦尔赫拉利和史蒂芬霍金了。
相较前三本中国通史而言,本书文字虽少,却也对它书为做介绍、或者直接输出结论的史实部分做了交代,比如回纥、蒙古、女真等胡狄的历史演变。重点是,作者不是摘抄原文,而是以半文言简述该段历史,让你知道个大概,还有若干细节。吕先生如果对古书没有透彻的、体系化的研究,是不可能有此输出至功力的。
本书最后一页只寥寥数言的“作者简介”说到,吕先生“《二十四史》曾通读数遍”!什么概念?!试着理解一下:
黄仁宇先生说一边读文言历史书一边做研究,每天也就能读30页左右。一套二十四史共57944页(中华书局2000版),4000万字(知乎,版本不详),真真的浩如烟海,普通人读一遍就得几十年,但这位吕先生居然通读过数遍!真乃博闻强识之人!
于史实部分,说三个更新点:
1. 汉武帝、唐太宗时,只是财富总量有所增加,而其分配的不平均如故
2. 中国的法律自《晋律》始,自唐至清,大体上无甚改变
3. (魏晋时期)颓废的人生观,始这时代人的一个大病。此时国势的所以不振,社会的所以无活气,这实在是一个大原因
于“道理”部分,说四点:
1. 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2. 人类的本性,本来是爱好和平的。唯生活不足,则不能无争。
3. 天下总是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少,为利禄而学问的人多。
4. 只有黄河流域,气候寒暖适中,地味不过腴,亦不过瘠。懒惰便不能生存,只要肯勤劳,亦不怕自然界对你没有报酬
一个英雄的显名,总借无数无名英雄的衬托
国家治理:
1. 休养生息之治,只有清静不扰的政策最为相宜
2. 国家有多大的资本可以操纵市场?有多细密严肃的行政,可以办这些事,而不至于有弊?
3. 从来遭直艰难之会,最紧要的是中枢
4. 要解决民生问题,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二者必须并行。节制资本,一则宜将事业之大者,收归官营,一则要有良好的税法
5. 要社会百业安定,必须物价常保其平衡
6. 每当继承之际,必有争乱,奸臣因之擅政,政治自然不会清明
7. (明太祖)专制的气焰太盛,私天下之心太重,废除宰相,重御史之权
8. 专制政体,把全国的事情都交给一个人做主,于是这一个人的智愚仁暴,就能使全国人民大受其影响
9. 专制时代,君主好大喜功,喜欢招徕外国人来朝,以为名高,朝聘往来,向守厚往薄来主义。从不干涉人家的内政,或者榨取什么经济上的利益。在国计民生上,是无甚实际益处的
10. (政治)从根本上改革,这句话谈何容易?在高位的人,何能望其有此思想?在下位的人而有些思想,谈何容易能为人所认识?
11. 使社会变动的根本到底是什么?是文化,而教育和学术是文化变动的根源
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
经济:
处于困苦之中,总要想奋斗以求出路。自由平等之说兴,而旧日等位上下之说,不复足以维系人心。
交通便利了,人们背井离乡的多了,而旧日居田园长子孙之念渐变。
新兴的事业多了,成功之机会亦多,而旧日乐天安命的观念渐变。
物质的发达甚了,则享乐的欲望亦增,旧日受人赞赏的安贫乐道,或且为人所鄙夷。
天下总是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少,为利禄而学问的人多。
文化只是生活的方式,各国民所处的境界不同,其生活方式自然不同,文化也因之有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