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一则。(里仁篇的二十则和前面学而篇第十一则是重复的,所以不再注解。)
1、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为他们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与惧同时出现,正是人类情感的特色。能够见此而思彼,做人处事就会有分寸了。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却能说出如此贴合子女之心的话,可见他的感受能力确实过人。
耶稣只活了三十三岁,但他却知道人从生到死的过程,知道有些人愈老犯的罪愈多。他的伟大在于,不必亲身经历所有的事,就可以了解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是因为他有中心思想—一以贯之,把人生的一切贯穿起来,成为一个系统。
人的情绪反应往往有两面,一方面喜,一方面惧。如此一来,对父母的孺慕之情就充分表露出来了。这种说法的用意很清楚,是期许做子女的要把握机会孝顺父母,以免将来悔之晚矣。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在“父母在不远游”之后,又出现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则。在《学而》篇,这一则的全文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再出现一遍就不再多解释含义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懼。”要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已经平安顺遂得享寿年而高兴,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父母年纪渐大、要时刻珍惜还能有的相处时光。这几天的这几则论语内容,总是挺戳中人的心扉的。有时候不去客观地看时光的流逝,总以为还有长长的岁月,谁知就会被突然的事件打破幸福的时光呢?聚与散,似乎冥冥中自有分定。喜悦与恐惧交加,是人生的滋味。与父母相处,承欢膝下,早得晚不得,希望大家都能尽早珍惜。
4、弘丹学习心得
这句话非常的朴素,也非常容易理解。孔子贴切得说出了身为子女对父母“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复杂的情感。
这句话也是非常容易实践的,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得。父母常常记得子女的生日,相比之下,子女记得父母的生日就相对少一些。记得父母的年纪,也是期许子女要把握机会孝顺父母,以免将来悔之晚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有一期节目把爸爸妈妈化妆成年老的样子,夫妻互相见面,然后与小孩相见。
当那些3-7岁的小朋友看到突然老去的爸爸妈妈,非常震惊,甚至会害怕。健康美丽,保护自己的爸爸妈妈,突然变老了,走路都不方便了,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了,需要自己去保护爸爸妈妈,一下子真的会觉得无法接受。
这一期,让孩子们给爸爸妈妈洗脚,虽然是非常小的细节,却是用实际行动在“孝顺”父母。
我赞同王阳明所倡导的孝的问题,其实就是一门不让父母担心的学问。而“行孝”更多的是在于陪伴,心意和细节。
时间易逝,岁月催人老,日子过着过着,皱纹就爬上了眼角,头发也变得花白。子女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