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又
天津——京门拱卫之师,天子登岸之渡口,他是近代中国的先锋,又是直辖市中的“休闲区”。他始终饱含着激情,却又透露出一丝懒散、惬意。而之所以称其为“微妙之都”,是因为城市的旅游景点婉如“自助拼盘”,永远有适合你的“菜品”,而每个“菜品”之间又互不冲突,和谐共处。在天津你可以求福于妈祖龛庙,徜徉于古文化街,游乐于意式风情街;同时,你还可以在大悲禅院内,上一柱悟顶沉香,或是静默于西开教堂,聆听来自上帝的训诲与教导。可以说,天津的文化结构与城市肌理极为丰富。而纵观城市的景观廊道,能起到串联与“品牌”效用的应属“五大道”。
五大道在地理观念上是由成都、重庆、大理、睦南、马场五条大道构成,主要区域位于原英租界。而在文化范围上,它包含英、美、法、德、比等九国租界区。这里曾居住着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中外名流,如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曹锟、张勋、胡佛、顾维钧、颜惠庆、朱启鈴、逊帝溥仪等。而每个名人的故居也成为五大道旅游的“卖点”,其建筑风格包罗万象,既包括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巴洛克等传统风格,同时又包括折中主义、中西混合等近代样式,同时,每个建筑的历史与艺术价值都极为雄厚。例如:大理道3号蔡成勋旧居即采用中西混合结构,形成罗曼式的框架立面与中式木雕的内檐装饰;重庆道55号庆王府则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形成“外洋内中”的空间格局。其内部构成四合式院落,假山、亭台点缀其中,建筑顶层设祖堂,外檐则采用西式样式,它也成为洋楼中混合结构的典范。又如大理道39号张伯苓故居则采用折中主义风格,楼阁分三层,坡面设瓦,墙面机砖,内部配以巴洛克壁炉作装饰;成都道60号张自忠故居则采用简约式风格,主楼为三层,后楼为二层。其主楼设罗马柱廊,两侧配以凹凸房间,内部则设庭院、连廊,建筑采用硬山式结构,中西对比更为明显。另外,五大道的建筑立面形式也具有极强的形式感与空间感,它也强化了“五大道”的光影层次。如坐落于马场道的原天津工商学院,外檐即采用蘑菇石墙面与曼赛尔式瓦顶,进而强化了建筑的向心力与厚重感;又如李爱锐故居,建筑外立面采用硫缸砖清水墙面,并嵌以鹅卵石构成新颖外檐;而坐落于睦南道与马场道交口的徐世昌故居则运用红砖瓦顶、红缸砌面的方式,形成宏伟的别墅集合体;胡佛故居则运用拱形门洞与拱形大窗,形成虚实错叠的立面构图。可以说,多样的外檐形式与组合方式,共同铸就了五大道多变的魅影层级。除此之外,五大道的建筑魅力还体现在它的线性廊道与建筑群落上。五大道上的建筑即在使用功能上,分别形成了不同地块的建筑群,如商业银行区、高贵别墅区、行政办公区。而该种建筑群落在通过线性、网状的街道串联后,还构成了彼此互联的空间结构体,而这种整体的氛围感与历史空间感,也促成了天津丰富的城市肌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五大道产生“无边魅力”的根源。如以解放北路为线性廊道所形成的商业、银行建筑区,以及以中心花园为核心所构成的辐射状别墅区。“五大道”即在文化与历史概念上,成为梳理城市地理与文化空间的总线索。
“五大道”犹如一部浓缩的天津近代史,一部起伏跌宕的反转剧,一条镌刻的文脉轨迹,一首经久不衰的老情歌,它见证了津门的风云变迁,记录了近代历程的沧桑变幻,成就了近代英豪的壮丽实业,也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它是九国租界的“代名词”;是愚公解甲归田的“桃花源”;是北洋大佬退隐后的“避难所”;也是近代实业救国的“前沿阵地”。有人曾在这里陡然富家,也有人在这里安度余生;有人在这里暗淡没落,也有人在这里蓄势待发。“五大道”,洗涤前尘,再孕新生。每一条街道,都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每一栋建筑都在讲述陈年的往事。在行道穿梭之间,你可以体会古往与今来的交汇,感受着维多利亚的异地情怀;同时,你还可以品尝着津门小吃,听一出字正腔圆的戏曲。“五大道”实在是生活中的“万国博览会”,一坛“五味杂陈的老酒”。真愿与君在津门“共饮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