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对于吃喝喜好,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嗜好。
大千世界的各种饮料,咖啡、果汁、牛奶、糖水、汽水、啤酒、凉白开、茶,芸芸众生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有什么都不爱喝的,无欲无求,随遇而安。单就其中的茶而言,就有浓茶、清茶;红茶、绿茶;待客茶、功夫茶等等之分,喜爱喝茶的人不在少数。
我有一亲戚最是奇葩,酷爱杯中物。炎炎夏日,别人家大清早的出工干活带一大壶白开水或粗茶止渴。他带一塑料瓶,装上自家酿制的谷酒,扛上锄头去上工。渴时喝一口,闲时喝一口,累得喘气时喝一口。他拿白酒当饮料来品,大家都觉太萌了。
江浙闽赣粤一带,茶文化盛行。有朋自远方来,欢聚一堂,伴随而来的是国人的两种文化精髓的展现:酒文化与茶文化。两种文化的水乳交融,一荤一素,一雅一俗; 一个热烈似火如英雄豪杰气拔山河,一个静若处子如云中仙子淡雅宁静。前者暴风骤雨是快餐文化的一种体现,而后者则是慢生活的高度概括。
在南方旅游,见过一次茶道表演,端的是沉静典雅。观众不知不觉间沉入天人归一的无我之境。沉进去,仿佛沉入生命里去。焚一檀幽香,古筝演奏高山流水名曲,清脆悦耳弹古思今。一出尘丽人着素白淡雅汉服,芊芊素手执茶具,洗茶、煮茶、泡茶、品茶,茶的清香沁人心脾。时间像静止了一般,满室人不去想凡尘琐事,也不必想室外俗世的勾心斗角,只观茶叶的浮沉舒展,看茶汤的色差勾兑,吹波去纹小啜细抿,唇齿留香。茶道表演让人赏心悦目,不过总觉脱离生活实际,其场所高雅仅适于众多友人休闲会聚。对于家庭待客或是个人雅兴吃茶着实还有不便之处。
江浙人家,讲究以茶会友,以茶养性。喜欢用根雕或古木做茶台,买茶具自斟自饮。在繁杂工作之余,约一知己好友,煮茶论事。或者自得其乐,豁达开朗。饮茶完毕,神清气爽,去书房小坐,去庭院健步,与爱人执手花间。人到中年,世事如茶。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在观音寺主持禅事四十余年,俗世尊称“赵州古佛”。有两位僧人慕名从外地来寺请教问禅。赵州禅师盘坐在蒲团上问其中一个:你以前来过我这里吗?那僧人惶恐:不曾来过。禅师便说:到客房去吃茶。禅师抬头向另一个僧人问同样的问题。僧人恭敬地垂首称:我曾经来过呢。禅师点点头,淡淡地说:到客房去吃茶。引领两位僧人来访问的监院知事大为不解,讷闷地请教禅师:怎么来过的和没来过的僧人来问禅,您都让人家去吃茶呢?禅师沉默了一会,叫着知事僧的法号。知事僧答应了一声。禅师双手合十,缓缓地说:你去客房陪他们吃茶去。
从谂禅师喜欢用茶来作机锋语。千百年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在揣测禅师三个“吃茶去”的不同用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人说禅师是故作高深玩弄词语捉弄后辈。我想大师佛理高深广布善缘,实无搪突同行的必要。参禅还需结合个人的经历、境遇、见识与需求来明悟事理。
禅师留下众多语录。僧者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禅师说:失者无亏,得者无用。僧者问:何谓道场?禅师云:你从道场来,你往道场去。脱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佛家所说道场,即众生修练自身意志充实内心的地方。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全家人的靠山。中年不易,见过沧桑,赏过风月,既是上一辈的养老儿女,又是下一辈的衣食父母。繁重的工作要做,太多的人情要偿,众多的灰尘积压。朋友楚歌写文说,人近中年后,归结一个字:怕。中年人劳累之余,辛苦打拼,太多人被繁华浮躁、功名、钱财、欲望蒙蔽了双眼。有人说中年人忙得连生病都是一种奢望,但又怕生病误了前程。殊不知,人到中年,浮生若茶。
有人说,我刚步入中年之际,事业正刚起步,哪有时间去喝茶哟。吃茶是老年人的事,你是让我提早老态龙钟化呢。
其实,过了四十,年逾不惑,事业确实是正当红火向上的时机,事业的蓬勃发展确需我们的坚持与奋斗。但从生理上讲,中年来临,大多数人寿命的一半已去。正如爬山一样,过了峰顶,现在正在下山途中。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都希望轻装有节制有尊严地下山。是时候该把脚步慢下来,欣赏下沿途的风景,听松涛阵阵鸟鸣深涧了。有些人山顶的风光忙得都顾不上观望。也是时候该放下一些东西了。
不久前和一位朋友到一个茶座小聚。庭堂悬挂一副汉隶条幅:禅茶一味。朋友不解其意,转头问我。读大学时我曾研读过佛教和朱光潜的美学,对此略知一二,便与他细细剖解。
吃茶与参禅,自古以来在佛教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苦,静,凡,放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茶与禅的通性。
佛教中称,众生皆要渡苦海。人生来即受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凡吃不得苦的人,佛劝之: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茶性苦寒,最能清火,品之苦后回甘。而苦中有甘的特性,常被佛教喻为大彻大悟后求得对苦的解脱。故寺中僧人多植茶制茶品茶,佛前也多供奉一盏香茶。
佛教素主静。禅师坐禅,寻求静思通悟。梵音婀娜,木鱼石响,实为动中取静之意。茶道讲究和静怡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品茗,方能吃出茶中层次分明的意境。
烧水点茶,清泉煮茗。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中感悟人生哲理。而佛教徒坐禅听禅,也是博古通今,从一个个浅显的世俗典故中感悟大道。
茶禅相通之处最值得我们这些世俗之人推崇的,就是“放下”。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主张一切皆尘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即自然,放下包袱即可获圆满。而放下手头工作,偷得平生半日闲,放松下绷紧的神经和平日里被自己囚禁的心性,吃茶品茶。暂时放下俗事,在一盏茶的功夫里品味悠然自得的心境。禅茶一味,无非放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到中年,前半辈子活给别人看了,后半辈子当活给自己看。不必活得张牙舞爪,生命开始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实应该开始心存温柔感激,眼有慈悲呵。
梁实秋先生说,中年的妙处在于适宜地认识自己,认识人生,从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南心先生说,放下是一种人生通透豁达的态度,慢下来是一种心路成熟的历练。所幸我们人到中年时,应相互约一声,相识的与不相识的,大家一起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