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是中医俗语,意思是说如果气血畅通就不会疼痛,如果疼痛就说明气血不通。而我想用它来说说教育上的沟通。
教育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完美的沟通。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我们先来看看,教育上种种不良沟通的表现吧。
一位教师在抄作业的学生面前,苦口婆心地说着,而这位学生却面无表情,教师越来越急,最后只好电话联系家长。
一位教师狠狠批评上课捣蛋的学生,说得口吐白沫,唇焦口燥,而学生呢,还是嬉皮笑脸,无动于衷,教师急得恨不得要抽几下孩子,只好无奈地随他去了。
一位学生,对于老师要求他做数学纠错,大惑不解,认为老师要求太高,一道题目会了还要做纠错干嘛?
一位学生,对于老师要求他书写认真,很是不满,认为以后多是电脑网络输入,根本不要书写,还要一天练多少字干嘛?
前不久,新闻里报道过,高考结束后一位家长将孩子的高三班主任打了,原因是家长认为这位高三老师对孩子要求太苛刻。
教师常常发出这些话语:“我要你好,你现在不懂以后会懂得的”;“你怎么不能理解我的呢?”;“听我话,没错的”;“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你们这样我也不教了。”
……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沟通的问题。
沟通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沟者,构筑管道也;通者,顺畅也。沟通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活动。
教育上,师生的成功沟通,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没有看准对象。
有这么一个典故:战国时代的音乐家公明仪,有一天,来到郊外,看到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吃草。公明仪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
其实,问题不在牛,而在弹琴的人。若想让牛有反应,首先要会弹“牛语”。
拿到教育上,我们沟通就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而不是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沟通无效的现象。
教育上,师生的沟通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教师是否走进学生的心。不打开学生的心扉而想说服或鼓舞学生达成教师要求的行动,那是不可能的。
再看一则寓言故事: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把挂在大门上的锁撬开。钥匙走来了,他用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因此,教育上的沟通,要求我们深入到学生中,好好研究孩子的心理。说孩子想听的,听孩子想说。“欲取之,先予之。”
教育上,师生的成功沟通,还取决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互相尊敬、热爱,而不是压制对方,不是互相埋怨、互不信任。要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倾听学生的心声,接纳学生,信任学生。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沟通才会有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心到、情到、力度到、火候到,沟通将会易如反掌。教育最终就会因沟而“通”不“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