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早晨去朋友家楼下的咖啡馆,要一杯咖啡,一只烤得松脆金黄、涂上费城奶酪的热面包圈,坐在太阳沐浴的旧木桌边,慢慢阅读当天报纸”。一个住在纽约上城的人这样生活。
“白天匆匆而过,留在脑子里的是晴空,是阳光下耀眼的枫树,是走过的宁静的街道,是路上的落叶”;“伐木工很敬业,不仅将树锯成长短整齐的圆木,还在柴堆上盖了毛毡防潮”;“这些天我注意到洗过的玻璃杯和瓷碗碟自然控干后,几乎不留水痕”,这是一个从北京初到蒙特得尔的人眼中所见,“来到蒙特利尔一个星期,感觉自己好像一直就在这里”。
读到这些文字时,我发现自己不觉就生出了向往之情,对文字里提到的城市,对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有感受和体验的渴慕。
生活环境干净有序便捷文明,生活节奏轻松悠闲,提升生活品质,方向便该如此吧。
一个人的生活品质,与一个人对生活的要求息息相关。
若你对生活从无想法,生活能给你看的就是些随意堆垛拼凑出来的日子集合,很难称得上是品质生活。
若你向往的是高品质的生活,生活便为你描摹出高品质的模样。
你对生活有什么样的要求,生活便有什么样的品质展现给你看。
你能看到,并不意味着你能进入并拥有。
生活还需要你的努力,你的付出。
你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怨不悔的付出,你的品质生活才能逐渐确定,日益明晰。
只是怕,你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品质,却总也不愿不肯付出真正的行动去追求。怕辛苦,怕别人的目光,怕失败,拖拖拉拉地不断找出各种借口为自己的原地踏步做牵强的解释。看到别人越来越靠近自己向往的品质生活,嫉妒难受怀着酸葡萄的心理甚至嘲笑诋毁人家,这在本质上自然与人无碍,最后还是影响了自己。如此过分地关注别人的生活品质,事实上早已经偏离了自己的生活重心。正如决定别人生活品质的最终都是别人,决定自己生活品质的最终也只能是自己。与其充满无奈地旁观别人的生活,不如收回四处游走的心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生活。要是肯在自己的生活里低下头认真地做,不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醒悟过来的,相信向往的品质生活总会慢慢地走到你的身边。
你的生活品质,从构想,到实现,都与你有关,做好自己的事。不管你看没看到品质生活,都要明确:努力做好自己。
对品质生活的理解,因人而异。你不必人云亦云,只要确定你要的品质生活的模样,坚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能达到自己的设想;并且,你始终能够安然地享受自己的设想,你就是幸福的,你过的便是有品质的生活。
就象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毫无疑问,他过得也是高品质的生活。只不过,他选择的高品质生活有些与众不同罢了。
怕只怕,你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品质是哪一种模样。
你喜欢一处河谷,那里碧草如荫,花木扶疏,有清澈透亮的小溪潺潺流过。你的喜欢已经持续了许多年。你的喜欢如此纯粹纯洁,你为自己的纯粹纯洁暗自欣喜。你知道,在你见的风景里面这是最好的一种;你不知道,你没有见到过的风景里面更好的数不胜数,比如浩瀚的大海比如险峻的高山比如宽阔的草原。你一直以为的喜欢看似确定其实并不坚实牢固,它不是你在见过世界以后从心所欲地选择出来的喜欢,你的纯洁还没有经过诱惑的试炼与考验,直到出现某个机缘巧合,你因为别人的缘故,一见大海高山草原,你才发现,你再也不能喜喜欢欢地呆在自己的河谷溪地里面,但又无法立即到达大海高山草原。你一贯以来的平衡就此打破,你开始不甘,开始焦虑,你的情绪经常地转成负面,你失掉了快乐;甚至,你有了抱怨你了指责,你的日子也出现了混乱。品质生活与你的距离日渐疏远。
海滩上,国王和乞丐都在晒太阳,到底谁的生活更有品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个人,对品质生活有所向往,是个好事情。这种向往,往往就转成了生活的动力。有动力,也是品质生活的一部分。
(2014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