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雨的小屋

重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两句,让我想起了我那间漏雨的小屋。

那间五六十平的小屋,是我和老公最早的家。那是一幢红砖小瓦房,盖的很简陋,屋顶是破旧的灰瓦。不过院子很大,屋前屋后都有很大的空地,屋后还种了两排高大的杨树。

屋内的陈设很简陋,进门是一道窄窄的走廊,西侧一间稍大一点的屋子,是我们的卧室兼客厅,靠南面摆着两个旧沙发,靠北墙是一方土炕。北墙上有一扇窗户,坐在炕上可以看见屋后的景色。

也许是院子太大的缘故,总觉得我们的小房子楚楚可怜。东北是一个多风的地方,俗话说“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每次刮大风的日子,我都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躲在屋子里向外看。房后的树被风刮的弯下了腰,一阵风刚过,树身还未直起,又一阵更猛烈的风刮来,那些树便又深深地弯下腰去。

这时候我常常会抱着宝宝坐在炕上,听窗外的风,看窗外的树,心里总有一种担心:大风可别把我的房盖掀走啊!当时老公在外地工作,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儿子说:“妈妈,我怕!”我便紧紧的搂住他,告诉他:“有妈妈在,什么都不用怕!”其实,自己心里也是害怕得要命!

逢到下雨的时候,房子就会有两三处漏雨,一处在西北墙角烟囱根下,另一处在炕梢,算算应该是屋顶房脊的位置。天晴的时候,老公曾上房去用水泥堵过两次,可是毫不见效。

于是,每到下雨的时候,听见炕上“啪嗒啪嗒”掉下水滴了,我就赶紧去找两三个大罐头瓶,对准了摆在水滴落下的地方,之后就会听见水滴掉进罐头瓶里的“滴答滴答”声。

开始的时候也曾为屋顶漏雨而烦心过,修过两次,无能为力之后,又不舍得给整个屋顶换瓦,索性就释然了。不过是用瓶子接接而已,有什么大不了?说来也怪,这样一想,不但没了烦恼,反而觉得听屋顶的漏雨声是一种享受。

小屋不仅漏雨,还四处漏风。春秋两季,我们东北这里风沙很大。刮风的时候,便时常会从窗台门缝刮进一层沙土,每天打扫都要很费力的。

冬天的时候呢?我们要抱来很多的柴火和煤把小屋烧暖和。白天的时候有太阳帮忙,小屋里还是比较暖和的。夜晚睡觉后停了火,屋子里的温度就会慢慢降低。等早晨起床的时候,被子靠近头部的地方都会结一层清霜!墙上挂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已基本接近零度。

我们带着大宝在那栋房子里住了两年,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把宝宝的棉衣棉裤都压在他的褥子下面,以免早晨起床时衣服太凉。有一段时间大宝可能是因为受凉的缘故,总要小便,给他注意保暖后才好点。刚刚一周岁半的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受这样的苦,现在想想真是可怜!

尽管小屋有如此种种的不尽人意,但回想起来,还是有种种不舍。逝去的时光和旧物,好也罢,坏也罢,苦也好,痛也好,日后回想起来,都是甜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