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歌红极一时,转眼云烟;有的歌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朴树的歌属于历久弥新的类型。
好的艺术作品触动人的灵魂,所以会一直有人记住它。
关于朴树的生平,轶事,情史都被人们写的太多,我不想写了,我想写一下朴树的歌。
歌词当然很重要,但旋律更重要,比旋律还重要的是演唱者所表达出的“感情”,在诗词中叫“意境”,每首歌都有其“意境”。
这种意境往往与演唱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许多人都翻唱过朴树的歌,但没有一个人能表达出那种“意境”。
《那些花儿》范玮琪和马天宇都翻唱过,完全没有唱出这首歌该有的感觉,整首歌最能表达感情的就是那几段组不成句的歌词
啦…… 想她
啦…… 她还在开吗
啦…… 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带走散落在天涯
啦…… (朴树哼唱)
啦…… (朴树哼唱)
啦…… (朴树哼唱)
其中朴树哼唱的这一段完全不知道是唱了些啥,但正是这些不知所云的部分可能表达了在朴树心中那些不能用文字表达的感情。人们不是常说:“能说出来的爱就不是爱。”么?
在这里也一样。
在演唱的过程中朴树通过自己的哼唱将内心的声音展现给观众,即便翻唱的人复制了所有的歌词,也复制不了那种来自内心深处,来自心灵的“歌声”。
要唱朴树的歌真的很难,因为像他这样的人真是太少了,人们总是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朴树正好相反。他写的歌是把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最简单的语言中,不是普通流行歌词能够比的。
《送别》这首歌从前就被广为传唱,可如今我除了朴树不知道谁还唱过这首歌。
据说有一次朴树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唱着唱着突然失控大哭,并表示如果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歌词,死而无憾。
这首歌的歌词是弘一法师在送别友人后一气呵成的不朽之作,发于真情实感。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不朽的艺术作品必定是触动人心的,不朽的歌者唱出的歌也必是发自内心的。
有些歌不能简单的归类为“流行歌曲”,朴树的歌虽然流行,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流行”的范畴。
当年和朴树一样的流行歌手,羽泉,SHE,他们的歌现在听来早已没了味道,真的只是“流行”而已。
唱歌是为了钱,为了名。
朴树唱歌也为钱,但更多的是为了把自己内心的“孤独”用歌声表达出来,所以他竟然不愿意上春晚,放着钱不赚。
他的每一首歌,都不仅仅是一首歌,而是他所感悟出的“人生”,一种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人生”,只不过大部分人选择性遗忘了自己这部分“人生”,所以当听到朴树的歌,在朴素的歌词里,在别样的旋律中人们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平凡之路》这首歌最直接表达出这种无奈、孤独、叹息的“人生”状态。此歌一出瞬间火遍大江南北,有人感叹:平时不敢听,一听就想哭。
有人在美国的课堂放了这首歌,没有翻译的原版,全班的老美个个显出震惊与沉醉的表情。
真正的艺术不分国界,不分语言。
其实人都是孤独的,多数人都在尽力把自己的孤独用别的东西掩盖,留给别人“开朗”、“不孤独”的表象。
朴树只不过把这种孤独近乎演绎到了极致,并在自己的歌声中将这种“孤独”释放出来感染了大众。
也许你欣赏不了毕加索乱七八糟的线条,看不懂莫奈、高更那一片片乱涂的油彩,觉得画的丑极了,简直不能称之为画。可你一听就知道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有多美。
音乐是最能直接作用于人心灵的通道,它用不着后天学习。
用心做音乐的人,他的音乐一定能直达人心,不需要有人讲解。
朴树,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