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人格是指个体习惯性的使用,否认和投射等防御方式,将内部感受投射为外部威胁,这种投射过程中伴有意识的狂妄自大。
偏执诊断应考虑如下可能性:是否有合理的刺激因素,是否受到别有用心者的迫害,致使来访者前来就诊。
偏执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重度偏执的个体由于认为痛苦源自外部环境,因此常常不会攻击自己,而把攻击指向他人。
(2)偏执与婴儿期的活跃症状。如不服管教,适应困难,反映过积极负面情绪存在相关,同时也与对刺激高度敏感导致的兴奋过度相互关联
外表自命不凡的偏执者实际上内心饱受恐惧威胁,对身边的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偏执型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太过专注估摸治疗室的心思,因而忽略聚焦自己的内部体验,使治疗寸步难行。
偏执型来访者难以承受的潜意识内疚心理也使他们难以获得帮助,他们十分担心,一旦治疗师了解他们的内心会对他们的罪恶与堕落感到震惊,排斥或惩罚他们。其实他们潜意识地渴望被揭穿,但却将对被揭穿的恐惧投射成揭穿他人的真实意图。
偏执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投射及对投射的否认占据着偏执者的大部分内心世界,基于其自我强度,可将偏执者定为精神:病性、边缘型或神经症型。
治疗偏执者的棘手问题是:判别他们的基本情感与防御后的情感表现之间相距几何、有多迂回。
偏执者的关系模式
临床经验表明,偏执者在童年期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曾遭受过严重的创伤,他们大多反复体验过压制和羞辱。养育者如果具有难以控制的焦虑情绪,子女也容易形成偏执性人格。
形成偏执症的几种核心要素:首先在偏执者的家庭中,客观现实经常受到扭曲情感回应,常常阴差阳错,因此成员相互间体会到的更多的是恐惧与羞耻,极少获得理解和支持,其次养育者的否认和投射会被子女效仿,再次原始性全面幻想在家庭互动中得到了强化,这种原始全能感造就了强烈的内疚和混乱情感的基础,最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丝毫无益于解决问题,而只会平添愤怒,还会增加儿童在基本感受和认知方面的困惑。
偏执型自体
偏执者的两个极端自体表现分别是无能,羞辱,卑微或者全能,执拗,自得。处于无门端的自体表征使偏执者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从来不曾真正体会安全无虞的感受,总要费尽心机去思虑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无论偏执者的狂妄自大,是否有意为之,都将导致难以忍受的内疚。
偏执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多数偏执者的移情反应转换迅速,张力十足,且负性移情居多,治疗师的内心反应十分重要,治疗师异乎寻常的反应正反映出偏执者在努力摆脱的痛苦,大多遇到迫切需要安抚的来访者,当他们获得抚慰后,却转而坚信治疗师在密谋将他们置于险境,对于这种状况下痛苦且多疑的来访者,如果治疗师不能识别自己的反移情,只能感到无能为力,那么这将成为双方建立信任关系的首要障碍。
诊断治疗的意义
治疗师能够通过识别近期刺激性事件,识别来访者偏执状态加重的原因;治疗师如果能从敌意、贪婪和缺乏人性等倾向中读出积极的感受,而非将这些观点引起厌恶感、付诸行动会有助于偏执者降低对失控感和罪恶感的恐惧;治疗师必须高度注意界限问题;治疗的关键在于治疗师应明确无误的、坦率的表达个人态度。
偏执性人格vs精神变态人格
偏执者认为你和他价值观相同,且能够在困难时对你有所依靠,那么便会对你表现出无比的忠诚和慷慨。偏执者具有良好的客体依恋。他们与人建立关系是基于相似的道德敏感性,当他们觉察出他人的道德缺陷时,通过驱逐他人来达到肃清自身的目的。
偏执性人格vs强迫性人格
强迫者与偏执者都对公平和规则十分敏感,对细腻的情感也都持刻板和排斥的态度,他们都专注于控制,难以忍受羞耻,对缺乏正义会义愤填膺。
偏执型心理vs解离心理
许多解离认同型障碍的个体会同时具备偏执人格,偏执和解离人格的起源都包含有对情感的错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