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抛出几个问题:
一,赚钱是零和游戏么?或者换个问法:有富人就必然有穷人么?还有第三种问法:当我赚钱时,必然就有另一个人花钱,既然如此,总钱数是不是永远不会增加?
二,房市、股市普遍上涨时,貌似持房/股者都在赚钱,那么,赚的究竟是谁的钱呢?
三,只有加大出口,赚到外国人的钱,国家才能整体富裕么?
以上,你是否也偶尔想过甚至也感到困惑过呢?说实话,我曾经思考过很久。现分析如下:
一,赚钱不是零和游戏。所谓零和的错觉产生于,我赚钱时,你就要花钱,钱并没有变多,只是转移了,在这里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钱即钞票上。而所谓钱,还有另一种说法,叫货币,先货后币,换言之,如果没有货,币(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谈赚钱,就不能只看钱(币),更要看货(产品或服务)。
所谓赚钱其实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我提供某些产品或服务,然后这个产品或服务必须被另一个人购买。这两个步骤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首先我提供某些产品或服务,然后这个产品或服务得到社会的正式认可(购买),注意:生产(服务)及购买,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用更精炼的语言描述就是:我提供了某些得到了社会正式认可的产品或服务。而被社会认可的产品或服务(坑蒙拐骗暂不考虑)其实就是社会财富。所以,赚钱也意味着买卖双方共同促成了社会财富的增加。虽说赚钱过程中涉及到交易双方的博弈,但从本质上讲,其实更多的是交易双方的合作,所以它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正和游戏——交易双方共同促成社会财富增加的游戏。
而“有富人就必然会有穷人”当然也不对,穷富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感觉,而且是相对的。如果把“吃饱穿暖”作为富裕的标准的话(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的确是存在这种标准的),则今天大家大概基本都是富裕的。如果把“收支平衡且有盈余”作为富裕的标准的话,则今天要做到这一点,只要人们肯努力,并懂得节制欲望,量入为出,大抵也不算太难。当然,如果把“随心所欲,可以任性花钱”作为富裕标准的话,则大概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被称为“富裕”了。而如果按社会财富由多到少排名——比如说排名前10%的人归类为富人,则自然也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被称为富人。所以,所谓穷富更多地还是取决于判断标准。至于哪种标准更客观更科学更合理,可以参考此博客内另一篇文章《再谈共同富裕》。
至于说总钱数是不是永远不会增加,这个问题很有隐蔽性。因为一些人赚的钱,的确就是另一些人花出去的钱,赚的多,花的必然也多,总量是平衡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钱数并没有增加,有一定道理。但实则不然,我们可以将钱类比为人体中的血液,血液是不断循环的,这个器官多了,必然就有另外的器官少了,但人会从小孩成长为大人,大人体内的血量肯定比小孩是要多的。钱也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流通的钱自然也会不断变多。如果要再具体追问,多出来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答案其实是银行。当某个社会个体,觉得自己具备了更大的能力(如掌握了某种珍贵的商业信息或知识产权,或拥有了其他可抵押资产,或获得了可靠担保——当然,之所以能担保,仍然是因为担保人本身拥有某些可作抵押的资产...),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组织社会生产时,它就可以凭借前述能力向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多了,钱自然就多了——每笔钱其实都对应了一笔贷款(债务)——所以也可以说钱就是债,债就是钱。而如前所述,每笔债的后面通常都对应了某种资产,所以所谓钱,归根结底其实是特定资产的标识——钱和资产之间还存在一个关键桥梁,那就是价格,而这又涉及到更复杂的定价权问题,此处暂不展开。注意,再次强调:钱只是一个标识资产的记账工具,真正有价值的是实物资产、设备、人力、土地、技术、信息,服务,更底层的还有信用、诚实、勇敢、善良、智慧等等,没有这些,钱毫无价值。只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大家习惯了用钱购买各种产品及服务,所以往往把钱看得更重要而已。
二,房市、股市上涨时,说明人们对未来房、股票的信心更充足了,于是纷纷用自己的钱来买房、股票,推升了房及股票的价格,这个过程中持股、房者,貌似躺着就赚钱了,他们赚的是新入场的买股、买房人的钱。严格来讲此时只有真正卖股、卖房的人才算是赚钱了,而没卖的人,只能算是身价上涨。但是,如果此时所有持股、持房人真的一股脑地都卖,而新入场者并没有那么多,则股价房价必然会大跌。也即,房市股市中基本不可能真的出现所有人都赚的情况。所以,不考虑真实赚钱,单从身价的角度讲,我们可以说,信心就是钱,有信心就有钱。当然,信心的背后必须是名副其实的力量。可以扯远点,现在美国股市英伟达+微软+苹果+谷歌四家公司总市值高达12.1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万亿,而中国沪深两市所有公司加起来今年9月底总市值约为80万亿人民币。若单从数字角度,貌似我们5000多家上市公司总价值不及人家4个大公司,这正常么?5000多家里还包括各种大型央企,即使刨开部份垃圾公司,从常识的角度我们应该能感觉到并不正常。为什么美国公司的市值会那么恐怖?它们真值那么多么?归根结底,是人家利用自己国际货币的优势地位,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定价权,让自己国家的核心公司一个个都显得富可敌国——按市值算,前述任何一家大公司的市值的确可以抵上一个中等国家的GDP了。而我们呢?前几个月,股价天天跌,破净股一抓一把,让人感觉中国股市中遍地垃圾。这不光是经济问题,更多的会造成信心危机。
三,能出口赚外国人的钱,本身是自身实力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整体富裕。很简单的事实是目前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英、法、日、西班牙排在后面,但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是穷国,会认为美国最穷。相反,按照美国人的逻辑,他们用他们的钞票(一张张绿纸甚至只是一串串数字),就能轻松买到大量价廉物美、实实在在的外国商品,恰恰是他们国家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强大的体现。所以出口是否繁荣,并不是标识一个国家是否富裕强大的关键。真正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富裕强大标志的是科技、教育、生产力水平、人均财富水平、财富分布均衡度、人民整体素质、社会凝聚力、社会保障及治理水平、社会整体精神面貌、国民幸福指数等软性指标。最直接的反面实例是,1830之前的几十上百年,中国每年出口到英美国家的商品金额一直远远高于进口商品金额,这也的确在当时产生了一批富可敌国的豪商大贾,如伍秉鉴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就比同时期的英美更加富裕强大。恰恰相反,紧跟其后的是鸦片战争、战败求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并由此开启百年漫漫长夜。
以上,基本回答了一开始的三个问题。
再次回到赚钱问题,那么所谓赚钱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买卖双方分别通过努力和信任造成社会财富的增加,它不是一个零和博弈,而是某种团结协作。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社会财富的多寡除了产品和服务数量及质量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信任。当社会缺乏信任时,交易就难以发生,经济活动就会出现血液循环不畅。所以,对于增加社会信任的行为我们必须小心呵护乃至大力褒奖,而对于会破坏社会信任的行为,我们必须坚决制止甚至严厉处罚。
还有,我们除了要关注社会财富增加,同样也要关注社会财富分配的均衡度,因为财富增长需要靠交易来实现,而交易一般又需要钱,所以当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时,就相当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出现了梗阻,大量的血液被严重积压在少数几个节点,其他部份就会缺血,从而导致整体循环不畅,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机体生命。当然,缺钱的人们彼此之间其实也可以直接用货物或服务交换来实现互通有无——只是这样太原始,效率太低,没有货币交易方便而已。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赚钱,我们不能只看到钱,更要认识到钱后面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真正宝贵的,而产品和服务的后面都是人们的辛劳和智慧。所以归根结底,人才是最宝贵的,每个人都是无价之宝。但在市场经济下,恰恰是人本身的价值,反而最容易被忽视,正如很多老板们常挂在口头的两句话:“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由此又想到,梵高的故事。梵高身前处处碰壁,穷愁潦倒,一贫如洗,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好在还有一位爱他并理解他的弟弟,坚定地支持他,让他得以在近乎癫狂的状态中活到了37岁。然而,在死后,曾经受尽冷眼的梵高却又变得声名显赫并感动无数人,留下的遗作每一张都价值连城,受万人追捧。这不能不说极其讽刺,为什么他不能在活着的时候被认可,被接受,被欣赏,被温暖?为什么当时的世界对他如此冷漠?另外,同一个梵高,生前一贫如洗,死后不久却又富甲一方——由此可见,所谓钱,所谓财富,本身是一个社会性、时代性的概念,即一个人贫富与否,除了与他自身的天赋、努力有关外,与所处的社会、时代也密切相关,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于自身是否努力。而那些赚到大钱了就目空一切、趾高气昂的人,也需要经常问问自己,拥有了巨额财富真的只是因为自己能力超强么?自己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真的与拥有的财富相匹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