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因为某个人,爱上某座城”;
而我因为柴静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就喜欢上了她的书,把她的书买了回来。
第一次看《看见》的时候是在大学校外的书店,上大学后喜欢看书,也喜欢买书。
在大学里,花的是家里的钱,一个原则:能在图书馆和校外书店看到的书,就不买,所以当时就没买,除非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很受用,才会去淘宝淘回来,不然真不舍得买。
去年下半年,实习了,有了工资,不多,能满足想买的书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买了。
这种感觉真好,其实是有钱真好。
上大学这几年差不多每个月都会买书,这个习惯现在还保持着。
确实,很多时候,走得远了,时间长了,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当年填报志愿的时候,想着一定要去北方,一是哪里的人们说的都是普通话,二是想去有雪的地方,我家是西南的一个大山里,大家说的都是家乡话,老师的教学也是家乡话。
环境的影响,上大学之前,从没说过普通话。
记录一件蛮丢脸的事,自己是初中学习了英文的音标后,才懂的拼音。
再加上这几年全球气温上升,在家很多年没有看到大雪,在家能看到大雪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所以大学选择去东北,只因哪里常年说着普通话,有半年时间可以看到雪。
每次放假回家,遇见高中的那些同学,能够感觉得到自己在普通话上和他们的差距,虽说有些字词发音不是标准的,但相比之前的我来说,好了很多。
还记得,刚刚到大学里,体育课上,老师让我们轮流喊口号,前边几个女生声音太小,我就在旁边,都听不到,我一男生,气势不能输,到我的时候,整个教室都是我的声音,正当我洋洋得意时,我一喊到4,教室里上一秒是我的声音,下一秒是全班同学的笑声。
当时,我不知道他们笑什么,后来问了同学才知道,笑我四和十不分,也就是平翘舌不分。
觉得太丢脸了,后来经过大量练习,平舌和翘舌分清了,现在没人笑我了。
在火车上,飞机上敢和身边的人交流聊天了。
去东北上大学的初衷达到了。
可是,回想自己大学四年,和比人比起来似乎差了很多。
偶尔还会自卑一下,感慨一下,这些年我都干了些什么?
是的,因为走的远了、时间长,忘了当时为什么出发?
以至于才会陷入迷茫,陷入自卑。
当我看到柴静写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去东北上大学,普通话得到了训练,雪也看了那么多年,足以。
当时就觉得醍醐灌顶这个词是为我发明的。
前段时间的状态是:明知道自己该努力,却不知道该往哪里用力。
导致整天的状态就是:打机煲剧刷微信,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假装充实麻痹自己。
当我意识到这样的状态是不对的,外加柴静的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给自己设定每天的小目标,看书,写毕业论文,写实习手册,除了这些在自我成长方面上的,就是给妈妈做饭。
不在家的时候,妈妈吃饭时间不固定,有时候凑合着吃,这段时间,在家唯一保证的是妈妈一回到家就有饭吃。
我也沾了妈妈的光,这几个月下来,体重快接近3位数了。
在写作方面也认真起来了,不忘加入007的初衷,因为凑合过,所以才知道坚持做一件事有多难,也慢慢懂得,并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意义,但不去坚持那更没意义。
知道主动才有故事,所以写作群里说需要组长的时候,选择了主动。
虽说是个组长,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有很多人在看着自己,自己不敢偷懒,会认真去写,不再像之前那样,明明有时间去写,就不写,随便写点应付得了。
记录文字,就像是和自己内心深处对话,越写越带劲,越写思路越清晰,越来越喜欢这种感觉。
讲真,说过了很多次认真写文章,没有那一次像这次认真过。
回头去看以前为了不出局,不交罚款胡乱写的文章,还有阅读数。
哪些是关心我的人,只有关心一个人,才会去看他ta的文章,才会给ta点赞,而我一次次带给他们失望。
有点像小学课本里的《狼来了》的故事。
以后不会再欺骗默默关心我的人了,不然真会像《狼来了》里的小孩,欺骗了对方,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为此,深深自责过,只期望明天会更好,不负韶光年华,不负关心自己的你。
大学接近尾声,开始混社会了。
希望社会不要对我太残忍。,
关于未来,只想到近一年半的小目标,一是还完大学三年的学费,我大学读的是四年,但有一年的学费自己打暑假工交上了,二是把家里的厨房,卫生间弄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三是存钱买个车,没车太不方便了,有自己的车,去哪里都方便。
这一切,想在这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只要一毕业就考上工作,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实现的,期待着这一切的到来。
是骡子是马,也是时候拉出来遛一遛了。
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