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或我们究竟要去向何方?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评郭初阳半堂《珍珠鸟》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 汪琼

  王荣生教授说:目的就是你想去的地方。其实,初冬南京亲近母语论坛上,限于会议安排,郭初阳老师为四年级学生执教的《珍珠鸟》只上了一半,但还是可以看出他想将也能将学生带到哪儿,因为,终点决定起点,起点走向终点。

                一、公平意识

  郭老师的课堂上,话筒是轮转的,尤其读课文时。讨论一定分组,交流时只要学生想说,话筒也在轮转,老师手中的话筒也忙着递来递过。课堂上回响的大多是学生的声音,郭老师只是靠在讲桌旁,倾听,关键处点拨几句,从不抒情,更不煽情,好像很低气压。这些都是很不起眼的举止,但含义很深,镜鉴很多。不要说公开课,就算是家常课,掌握话语霸权的,不是老师就是优等生,多数学生不是配角就是沉默的大多数。给人分类分层似乎是基因,几近无意识。只有那些内心真正有平等意识、觉得说话是每一个人基本权利的老师,才能逃离那看不见的牢笼,平等地给每个学生以展现自己的机会。而当学生手握话筒的那一刹那,隐蔽的自我才有机会发出或强或弱的光芒,彼此映照,形成霓虹。当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公民,而不仅仅是人才时,公平首先要成为老师的潜意识,才能成全学生的平等意识,在类似话筒轮转的课境中形成习惯,扩散开去,慢慢形成气候。我不相信,一节课只有老师的声音,或者几位优生的配合演出,生长真的会发生,哪怕老师口才似董卿、文采如李白!

                  二、比较训练

成尚荣先生说: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非常精准,难免含糊。世界有多复杂,“人”甚至不比它简单,可不可以说教育目的指向人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呢?当然,“人文素养”和“能力培养”依旧是大词,装得下许多概念,据说日本的课程标准,偏重思维能力培养和动手实践,这是不是相对清楚的一条路呢?且不说学科分类众多,就是同一学科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穷其一生也教不完教不尽。当我们的教学指向思维能力,相当于教给孩子自学的本领,再顺着他的天性,也许能找到适合他自己的发展方向。至少,郭老师的课堂,这样的意识很明显,比如为了培养比较能力,比较处处可见。首先,《珍珠鸟》原文和课文比较。这一个举动很小,但意义非凡,它让学生知道课文之外还有原文,顺着原文这条藤,可能摸到原著那个瓜,甚至作者的系列作品,发现作者风格与特色那个种子,这时,阅读的核能才真正爆发。也就是说,推开课本这扇紧闭的窗,看到阅读辽阔的天。

比较原文和课文,将删改的地方标注,讨论删改得好不好?为什么?原文这一部分“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学生认为不该删掉,觉得很直观具体,能看到小鸟的睡态,很有画面感。注意学生的这儿的用词“画面感”,已经道破写作的秘密,但如果没有比较呈现,这样一语道破天机的发现何从得来?

接着就“笼子”这个关键词,浏览,找一找原文和课文各有几处?学生找得很快:原文9处,课文5处。这一组数字触目惊心,同样惊心的是郭老师课件上那大大的一个“删”,在此时此刻的语境里看过去,就不只是平平常常一个字,动用利刃更改书册的面目甚至命运,仿佛历历在目!其实,真正要理解一个词汇或概念,这个词汇或概念不能孤立出现,要么呈现语境,要么成对出现,要么成串出来,参差呼应后词汇或概念才在读者的心中落地生长,变成智慧的养料。课尾,关于鸟儿是否幸福,郭老师随机做了一个小调查,觉得不幸的7人,其余都认为幸福。郭老师依然没有评价,只是提供给学生另一份讲义: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让学生比较阅读。可惜时间到了,后面的课堂情境无法展开。但这篇文章对“囚禁”主题冲击和冲刷力很强,文章将笼中鸟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冯骥才的珍珠鸟;第二类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一旦囚禁,就会绝食而死;第三类极少,在囚笼中依然残酷练习飞行,作者说在这样的鸟面前,感觉惭愧。文章如此结尾: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任何人,读到此文,对“笼中鸟是幸福的、笼中鸟和人类创造美好境界”的看法,大概都会动摇,并且引发对陈见、对习以为常的打量或反思。而要让思考发生,前提是提供充分的材料、可以比照的信息,这样比较能力、思辨意识才有训练场。其实呢,比较首先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长期训练,成为习惯,慢慢才能长成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甚至思辨能力。

                三、思辨能力

为了透彻领悟这节课,我回看了2004年4月份郭老师执教的《珍珠鸟》。那里的比较更多,引用的资源更复杂:歌曲《囚鸟》,《群鸟》电影片段,古诗《放鹦鹉》,《象棋的故事》节选,《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肖申克的救赎》小说片段等。大量的互文,让现场初中生的思悟,由最初的“信任,创造美好的世界”,走向“囚禁”,再飞向自由的天空,很颠覆,也很丰富,但牵引的痕迹也很重,其实也是另一种霸权。

不断反思之人,时光送给他的礼物总是络绎不绝。这节课40分钟,删繁就简,只给出两个问题:小鸟是否真的离开笼子?在原文中,隐藏着几个鸟笼?到这儿,课堂已向思辨的山腰攀爬,也就是说原文只是思考的凭借,而不是学习的旨归。其中的对话尤其值得研讨——

生:这只小鸟离开过笼子。

师:嗯,这只小鸟离开过笼子。继续说。

两个孩子继续这个观点。

师:接下来谁想发言呢?

生:它没有离开笼子。

师:你认为它没有完全离开笼子,怎么讲?

生:母鸟一叫唤,小鸟就飞回去了。

师:这个意思,同学已经表达过了,有没有新的内容要补充?

生:我觉得它飞出了小笼子,没有离开大笼子。

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接着说: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卧室比作一个笼子?这个笼子它从来没有飞出去过。

师:所以你的结论是:它飞出了小笼子,没有飞出大笼子。

很漂亮的发言。除此之外,还有谁补充?注意,可能不止一个笼子啊!

生:我也觉得家也是一个笼子。

生:有一个更大的笼子,就是珍珠鸟和主人的感情,

师:这是珍珠鸟和主人的感情,有时候感情也是一种羁绊。

  到这儿为止,师生对话看似闲庭信步,其实步步惊心。通常老师给出问题,潜意识里都期望由学生说出标准答案,这样“启发、尊重”这些理念似乎落了地、结了果、开了花。但郭老师完全不,他提问剑指思考,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思考结果就好,都值得肯定。当然,尊重学生并不是任由学生漫游,“接下来谁想发言呢”,指向不同的声音。因为老师开放的心灵姿态,加上对学生的回答不做对错评价,所以学生没有被暗示,也不用揣摩老师的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好。自由表达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力量,看不见但非常重要,保障学生转向内心,倾听自己的声音,并敢于说出不一样的想法,不用担心老师的眼色,或者随时扑过来的标准答案。照理说,学生说出“它没有离开笼子”,老师应该顺流而下,但郭老师并不急,甚至小小刺激了学生一下“这个意思,同学已经表达过了,有没有新的内容要补充”,这句话传达的信息是:不要人云亦云,说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此时学生理解的“离开”,还是形式上的笼子。果然,这样一敲击,学生迅速从熟门熟路中撤退,找到一条新的突围之路“我觉得它飞出了小笼子,没有离开大笼子”,从具象的笼子上升到喻象的笼子“卧室”。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学生的思维已经突破“形”的束缚而上升到“质”的内里,后来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房子,感情,到达抽象的层面。安全自在的环境,冷静而恰当的点提,让学生的思维拔节生长,节节可见,历历可听!

    本以为就“情感也是笼子”郭老师会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但是没有,他迅速转移了话题。为什么呢?后来想,可能学生是四年级,不可空对空拔得太高,也有可能时间不够。但转折最见功力——

师:我想问的是,还有没有,真正的物质的笼子吗?

生:空茶杯。

师:解释一下好吗?

生:小鸟飞到空茶杯里面,没有离开。

师:我们可以找到第13自然段,在这里打一个惊叹号,这是一个笼子,任何器具都有可能成为笼子,不要忘记,它是被迫还是主动进去的。这是一个透明的笼子,你想不到的笼子。

之前比较阅读时,课堂在第13段停留了很久——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空茶杯里,隔着透明光亮的玻璃瞅我。它不怕我把杯口捂住。是的,我不会。学生认为小鸟跳进空茶杯这一细节,说明它从怕人慢慢发展到不怕人,甚至敢停到人的肩膀上,但对“空杯子”没有太多感受,哪怕郭老师将其板书在黑板上。但现在居然领悟到“空茶杯”也是一个“笼子”,除了思考从形到质的飞升,还要感谢前面充分的比较和讨论做好的充足铺垫。其实当郭老师将时间充分花在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时,我还很纳闷,因为当时我也没有读懂“空茶杯”也是“笼子”,但郭老师心里是清楚的,为了第二次更好地抵达,所以第一次触摸时细致入微,这是非常明显的终点引导起点和过程的案例。只是举重若轻,稍不注意就会忽略而过。当然,这儿郭老师也用了稍长的一段话回应学生,但我以为“它是被迫还是主动进去的?这是一个透明的笼子”只是留白,留待学生的阅历可以呼应时才继续触动那看不见的“笼子”。

后来有位名师就郭老师这节课请教王荣生教授:“让四年级孩子讨论“囚禁”这个主题,是否偏离教材和作者的主旨?这样的课堂是儿童本位吗?”王教授的回答非常有意思:“郭初阳的课可以学吗?不可以!郭初阳的课不好吗?不是的。”有没有以儿童本位呢?仔细研究学生的课堂表现就一清二楚。而第一个问题,则非常复杂。百年前陈寅恪先生就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百年后郭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思辨性解读,依然遭受很多的质疑,不能不令人遗憾,被囚禁的岂止是鸟儿呢?曹文轩先生说:“孩子需要长大,他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童年,停留在所谓的童真、童趣之中,必须有超越童真、童趣力量的境界召唤。”,他甚至深情召唤儿童哲学课。其实郭老师的课堂,不就是不断引发哲思吗?

郭老师的语文课去向哪里,他非常清楚!而语文教学或语文教育,究竟要去向哪儿,这个问题也许,未必清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查令十字街,这个十字不是指十字路口,而是十字架的意思,事实上它是一道长约一公里许的蜿蜒市街,南段直抵泰晤士河,这里...
    小海椒阅读 641评论 0 3
  • 在一座大山上生活着一只小野鸡,除了提防山上的大灰狼外,平时倒也安静自在。 一日,来了一个身披黄色袈裟的红毛猩猩,不...
    康萌故事阅读 189评论 1 0
  • 2003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天气晴 连续三个早上没打饭了,今天早上去打饭,本来不够多,打2毛饭,1毛馒头,后到...
    木人石心两点水阅读 40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