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来自《P.E.T.父母效能训练》

在开始阅读前,收到一本《行为养成手册》,有如下语句:

“我们这些大人,经常心烦意乱,

责备孩子片刻不能安静。

我们是如此粗鲁又专横的父亲,

却期待拥有温和顺从的子女。”

父母之爱子,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接纳孩子所有的一切,可能在我们自己情绪不佳、状况不同时,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不同。

父母效能训练的开篇,就缓解了父母的责任感,从父母是人,不是神出发,给“接纳”做了全面的解读。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他们对孩子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接纳或不接纳。真实的父母是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有时候能够接纳,有时候无法接纳。这里就用一个行为长方形,来表明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不同。中间的分割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随着境况在上下移动。

比如带孩子去游乐场,孩子玩的不亦乐乎,而父母忙着自己的事情,着急回去,就回对孩子不想回家的行为,进行说教、恐吓、威逼利诱。而当父母自己遇到事情脱不开身时,可能会选择不断延长孩子玩耍的时间。这就是父母与孩子所处情况不同等,造成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的分割线发生了变化。

真正的爱,应该是接纳他人“如其所是”,而不是“去我所愿”。

小D是一个刚来园所,比较内敛、不爱表现的孩子,妈妈对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表现力有一丝担忧。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影响,小D妈妈又有了新的苦恼,觉得孩子太活泼开朗,有一点收不住的疯玩。她希望孩子能动能静,取一个中间点。

当我们看到小D妈妈时,不禁想起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往往都在表达对孩子的不接纳,总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制造一个“如我所想、如我所愿”的孩子。

看到这里,我们能够渐渐明白,接纳一个人,应该是“如其所是”,真实地表达你对他的接纳和不接纳,而不是一味尝试改变孩子。

另外,这里也存在虚假的接纳。没有一位父母可能接受孩子的所有一切行为。父母在表面可能会做出接纳的表示,但内心真实的感受却不是这样的。这种掩饰,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孩子能够从父母的非语言信息去辨别真实情感。同时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他们接收到的是不明确的信息,还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感知能力,也不要高估自己对孩子的接纳程度,选择认清真实的爱,才可能做到更多的接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一生要用多少时间来使自己的外表变得洁净,再要用多少时间来使自己的内在变得美丽。我们不断吸收、学习、修正,努力使...
    依依思言阅读 350评论 11 11
  • 还未抵达印度尼西亚Padang市,我已经在空中领略到这座城市的全貌。飞机还在慢慢转弯等待降落,我靠在床边看着蓝色的...
    隐月_阅读 318评论 0 0
  • 孩子,当你第一次和小朋友相处,为了得到一个你喜欢但不属于你的玩具,不知该如何做就伸手去夺,得不到就躺在地上撒泼,妈...
    薇雪儿阅读 321评论 2 5
  • 大约每个小城或者小镇都有一条老街,与其涌入坑人无下限打人不停手的假古镇,不如找个安静的下午,去这些地方重拾记忆深处...
    8053b945ee88阅读 1,085评论 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