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发力”筑牢基层堡垒 引领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引领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 “主心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石泰峰在甘肃舟曲调研时强调,要 “建好建强村(社区)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组织振兴促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深化学习教育,以系统思维推进组织建设,以务实举措提升服务效能,才能让村(社区)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群众的 “磁场”、推动发展的 “引擎”、化解矛盾的 “堡垒”,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根基。

       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建好建强村(社区)基层党组织,首要任务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以理论清醒确保政治坚定,以思想统一凝聚奋进力量。正如石泰峰在调研中指出,“要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学习教育作为基础性、长期性工程,推动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农村基层,要将学习教育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机结合,让理论学习接地气、见实效。例如,通过“田间课堂”“院坝宣讲” 等创新形式,将党的政策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能领会的 “乡土语言”,既解决 “怎么学” 的问题,更解决 “怎么用” 的困惑。同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检视剖析、深挖思想根源,以 “关键少数” 带动 “绝大多数”,形成 “上行下效、整体联动” 的良好局面。唯有让思想根基深植基层沃土,才能确保村(社区)党组织在复杂环境中站稳政治立场,在服务群众中坚守初心使命,使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锻造过硬队伍,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 村(社区)党组织强不强,关键看 “头雁” 领不领、队伍行不行。石泰峰强调,要 “突出抓好领导干部、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的学习教育”,这既是对干部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建强基层队伍的实践路径。建强基层党组织,必须抓住干部队伍建设这个 “牛鼻子”,通过选优育强、严管厚爱,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 “铁军”。一方面,要拓宽选人视野,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从返乡能人、退役军人、大学生中选拔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的优秀人才担任党组织书记,解决 “小马拉大车” 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分级分类培训,针对农村、社区不同特点,开展精准化能力提升课程,让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不担当不作为、侵害群众利益的干部严肃追责,对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让 “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 成为鲜明导向。唯有打造一支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的基层干部队伍,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 “源头活水”,让党组织的战斗力转化为发展的生产力。

       完善制度保障,提升服务群众“续航力”。“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完善的制度支撑。石泰峰在调研中强调,要 “有力有效开展指导督导,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推动抓实整改整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让党组织服务群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章立制,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例如,针对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等 “四风” 问题,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让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针对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持续为村(社区)减负松绑,让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服务群众。同时,要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通过建立 “党员责任区”“网格服务站” 等载体,构建 “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 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此外,还要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探索 “党建 + 产业”“党建 + 网格” 等融合模式,让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真正发挥 “主心骨” 作用。唯有以制度之力破除沉疴积弊,以机制创新激发治理活力,才能让村(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 “续航力” 持续增强,让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