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大多章节早已陆续看过,像纳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长妈妈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作品更是家喻户晓。之前一直以为《社戏》也在该书之列,结果不然。近期得空将此名著系统地重温一遍,旧书新读可作为旧事重提——朝花夕拾的另一方式。
此散文集除去前面的“引子”和后面的“后记”,一共收录了十篇散文。这些散文回忆了先生从童年到青、从乡村到城市、从囯内到国外的生活轻历。前几篇如:《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皆记录了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展现了少年的童真童趣和对新事物的猎奇心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束缚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后几篇如:《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是回忆青年时期离开家乡走入社会所经历的人事,有对庸医的嘲弄、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还有对在辛亥革命前后落魄友人的同情和悼念。
作者称这些故事都是“从记忆里抄出来的”,这种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活的人物。以叙述为主,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主观的看法,作出理性的分析,抒发自己的情感。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文笔深沉隽永,文章思想深刻。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更为具体的感悟有以下几点:1.获得了新的知识 比如“孝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孔融让梨”、“亲尝汤药、“卖身葬父”等,但对《二十四孝图》内谈及的“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哭竹生笋”、“卧冰求鲤”不甚了然,尤其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闻所未闻。这些内容如一一展开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但鲁迅先生不是讲述这些故事,而是借故事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
2.阅读的过程不是很畅快淋漓,甚至感到生涩。我想这应该与文本的语言有关,尽管鲁迅先生为倡导白话文的第一人,在《二十四孝图》中,“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并非纯白话,应该是“半文半白”。一方面引用的典故非用古文;另一方面鲁迅先生有些章节的语言太过凝炼,看似文言文。即使有些语言明白如话,却又正话反说。比如在《琐记》对衍太太的描写“她对自己的孩子虽然狠,但是对别家的孩子却好”。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作品的思想深刻。比如第一篇内的“猫”,如果你不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你就没有读懂先生的用意,写猫“娇宠可爱”的媚态,实则借物喻人,暗喻那种欺软怕硬的“伪君子”。另外语言含蓄,在《长妈妈与山海经》的结束部分,,表达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作者不是直白抒怀,而是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些影射的含义和含蓄的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慢慢咀嚼,这无疑影响了阅读的速度。
3.《后记》部分没有配图,仅用一些方位词对《二十四孝图》进行解读,读者不甚明了。当然作者也作了一些说明:插图版本多种多样。就拿“曹娥投江”为例,有的图正在投的动作;有的图是打捞上岸后的父女相拥;还有背对背的…其实《后记》就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说明。
总之,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同样每个读者的感悟也不尽相同,有深有浅,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深刻,随意浏览很难透彻领悟其意。